最近,一条题为

“在路上还可以这样玩比亚迪车主”

的短视频冲上了热搜

视频中,后车司机加速逼近前车比亚迪,超越安全距离的车距,触发了比亚迪汽车的“后车防碰撞预警”功能,导致车辆外部双闪、内部勒紧司机安全带,车内还响起警报声。伴随警报声一起响起的,还有后车司机“促狭”的笑声。



市民王先生就曾经是被后车“戏弄”的比亚迪车主之一,回想当时的场景,王先生说,这些人实在太无聊了!

“我当时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功能,我开的比亚迪海豹买回来以后没有自己设置过这个功能,应该是自带的。当时感觉安全带一下勒紧了,一开始还没觉得是(有人)故意的,后来后车经过我的时候,我把车窗摇下来看见前排两个人在偷笑,反正挺无语的。”王先生说着说着,苦笑了起来。

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后车防撞”“比亚迪双闪”等关键词,关联的数千条内容中超90%为同类恶搞视频。看似滑稽的“人机互动”,暴露了技术善意与人性边界间的深刻矛盾。



比亚迪“后车防碰撞预警”功能的设计初衷,瞄准的无疑是交通安全的痛点。根据公开信息,系统通过雷达或摄像头实时监测后方车辆距离,当判断存在碰撞风险时,会自动触发双闪警示后车、收紧安全带固定驾驶员,并通过警报声提醒用户避险。这一机制在真实场景中已多次验证其有效性,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的车主就曾因预警功能成功避免追尾事故。

当技术逻辑遭遇人性中的猎奇与戏谑,精确的算法也无法预判人类“有意为之”的恶意。设计者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安全功能竟然会异化为“整蛊道具”,甚至形成了模仿风潮。

从网络搜索结果可见,此类视频多以“趣味”“整蛊”为标签,配以夸张的标题如“比亚迪车主快被安全带勒过去了”或“退!退!退!”,虽然很多视频都注明了“实际为准 安全柏摄 请勿模仿”的字样,但通过戏剧化剪辑强化冲突效果,加上平台算法基于流量逻辑的推荐机制,进一步将此类内容推向大量受众,很容易形成“创作-传播-模仿”的恶性循环。

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危害绝对不容小觑,因为它会在一次次笑声中消解人们对同类行为危险性的认知,让人视之为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却没有认识到即使一次冒险未发生事故,频繁触发预警也可能导致驾驶员对警报脱敏,削弱真实险情下的反应能力,而紧急制动或安全带收紧的突然动作,也可能引发驾驶员操作失误。

这背后,社交平台长期流量至上,对各类违规、擦边视频视而不见、甚至有意纵容难辞其咎。必须认识到的是,此类恶搞视频的病毒式传播,不但是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变相鼓励,还有可能模糊交通规则的道德边界——在视频的评论中,就有不少网友为恶搞者辩护,认为“功能存在即合理,触发机制由车企设定”,却忽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不得故意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的明确规定。

“玩坏比亚迪”的风波,可以视为技术社会化的一个典型样本。它揭示的是一个悖论:越是智能的技术,越容易因人类的非理性使用而偏离初衷。要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框架。在技术层面,车企可借鉴航空领域的“黑匣子”数据记录功能,对异常触发行为进行标记,辅助事故责任判定;在法规层面,立法机关需将“故意触发驾驶辅助系统”纳入危险驾驶行为范畴,明确处罚标准;在社会层面,公众教育应强化“技术工具论”认知,强调安全功能的服务属性而非娱乐属性;在平台治理方面,短视频平台需建立更为完善的的伦理审核机制,对明显违规行为进行流量限制乃至封号。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曾说过:“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振。”当汽车从代步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人性的边界亦需与技术同步进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安全功能反酿风险”的现代性困境,让技术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铠甲,而非娱乐至死的帮凶。

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编辑:施雨

编审:戴慧菁 陈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