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2025年天津市科技工作会议获悉,去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8%,位列全国第三。

京津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2024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中心本部和天津中心在津布局26个功能平台,聚焦光电芯片、人形机器人关节等领域突破颠覆性技术、加速成果落地转化。“京津研发、区域转化”格局加快形成,联合发布成果供给、技术需求、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基地“三张清单”,上线“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与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

天开园一流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2024年,重大成果加快转化产业化,主动承接北京等创新成果,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永续新材料、佰鸟纵横等17家核心区孵化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154家企业进入天开园OTC专板培育,园区累计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超2600家。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过去一年,实验室体系效能持续提升,新增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7家,产出生物型人工血管等一批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突破“空间太阳电池”等一批原创性成果,有力支撑“嫦娥”“北斗”等国之重器;6家海河实验室推进“从0到1”的原创突破和“从1到N”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市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03家,实现12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海河实验室为支撑,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天津特色实验室体系加快完善。“国字号”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和部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36家。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新成效。过去一年,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绘制成果转化“明白纸”、推进“一站式”服务;南开大学技术转移与科创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力度持续增强;

天津大学探索多种作价投资形式、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天津理工大学近千项知识产权单列管理、超200项实现快速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67.85%,全市高校在津落地转化成果超2100项、同比增长14.47%。认定首批4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类服务平台,新建9家行业概念验证平台、总数达34家,累计培育技术转移机构243家、技术经理人1420人,增幅均超10%。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超过10%。

市科技局方面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计划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以上,海河实验室孵化培育企业超100家,实验室善建善营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天开园累计引育企业超4000家,科创基金达到50只,形成与全市各类产业功能区协同联动发展格局。构建新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一批科技企业入选国家方阵。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20项左右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1000亿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200亿元、增长10%。(天津日报记者:胡萌伟)

来源: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吕昕洺、施娇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