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不断提速。



为加速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新模式,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近日牵头起草《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并于2025年2月8日至3月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入纵深阶段。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边界,三省一市将合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全国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示范样本。

发挥叠加优势,锚定“四地”目标

《征求意见稿》提出,安徽将与江浙沪深化合作,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技术创新中心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力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力争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征求意见稿》明确,安徽将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江浙沪形成优势互补。依托自贸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多重战略叠加效应,重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这一布局将推动长三角从“区域协同”迈向“全域创新共同体”。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在创新资源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海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能力突出。同时,高端人才集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之金融资源丰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江苏省制造业发达,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化支撑。创新型企业众多,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同时,开放程度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孔令刚进一步表示,“浙江省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特别是民营企业活跃,创新动力强,市场反应迅速。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安徽省在新兴技术领域崭露头角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孔令刚分析,“同时,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共建“两心同创”,强化设施集群

在原始创新领域,《征求意见稿》提出与沪苏浙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推进上海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速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突破。同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将实现实体化运行,打破区域壁垒开展跨领域协同创新。三省一市还将共建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网络,联合推进重大设施建设与升级,争取更多“国之重器”落地长三角。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征求意见稿》提出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一体化配置项目、人才、基地与资金资源,加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据统计,2022以来,共组织实施项目43项,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联动社会投入共计11.5亿元。2024年,联合攻关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并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

2024年6月,以联合攻关项目为牵引,启动了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同时,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长三角联合攻关基础研究申报指南已正式发布,推动开展面向产业创新重要科学问题的长三角“同题共答”。

为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三省一市将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机制。依托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实现成果供给、技术需求、服务资源等要素跨区域共享。安徽计划在合肥、芜湖等市建设10个以上长三角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造“研发在沪苏、试验在安徽、投产在长三角”的协同模式。

在国际合作方面,长三角将联合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浦江创新论坛等高端活动。人才政策方面,四地将推动人才评价标准互认、职称资格跨域通用,共建“长三角人才驿站”。目前,长三角已实现外国高端人才互认、科技创新券通用,区域人才流动率较五年前提升40%。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计划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此前公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项目化、清单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快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提升,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尤其是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的进展。

那么,长三角该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及政策协同?

对此,孔令刚表示,在资源共享方面,长三角已积极建立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汇聚了46441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总价值高达560亿元。该平台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已助力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过7000次,涉及金额超过1.7亿元。其次,推动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互联互通,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企业使用创新资源的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再者,长三角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将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共享平台,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孔令刚还表示,同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收费机制,以保障这些设施与仪器的维护和升级。此外,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了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为科研成果的展示和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鼓励产学研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在政策协同方面,孔令刚表示,三省一市的科技部门共同制定了《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明确了政策协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以协商解决政策协同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推动了政策措施的互认互通,特别是在科技项目、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实现了政策措施的无缝对接。“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还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不过。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目前仍存在行政区划壁垒等亟待破解的问题,导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受阻,影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布局。政策协同力度尚需加强,尽管已建立协同机制,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协调沟通障碍。”孔令刚说,同时,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紧密的区域联动机制,影响了整体创新效能。加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需求。

那么,该如何有效推进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

孔令刚建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改革,提升其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合作,支持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孔令刚指出,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并建立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和交流。

另外,在孔令刚看来,应加强政策协同与落实,完善政策协同机制,确保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政策知晓率和运用水平。同时,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长三角共建创新共同体需充分发挥各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孔令刚补充道。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