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2月3日,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的业绩盈利预警。公告显示,预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同比2023年的31.18亿元下降50%以内,主要原因是2024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随后2月6日,绿城公布截至1月31日止一个月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截至2025年1月31日止一个月,绿城累计取得总合同销售面积约48万平方米,总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13亿元,较2024年1月120亿元的总合同销售额以及54万平方米的总合同销售面积均有所下滑。
2月7日,绿城中国继续对外披露消息,2025年1月,集团新增5宗土地储备(含收并购),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预计承担成本约人民币48亿元。
在利润下降50%的情况下,绿城中国继续以高调的拿地行为来稳定市场的信心。
去化难
在盈利预警中,绿城中国已经解释,造成2024年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年内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2024年8月26日,绿城中国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半年减值金额17.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9倍,包括14.2亿元的存货减值和3.3亿元的往来款减值。可见绿城已经意识到2024年将面临严重的利润缩水问题。
会上,管理层也表示“现在很难说未来还有多少减值需要计提,未来工作的重心在加强存货精细化管理和存货周转效率上”,可见目前绿城在市场下行期存量项目去化的困难。半年报中的其他财务数据也反应出绿城当下的难处,上半年,绿城中国实现毛利91.0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9.2亿元下降8.23%;毛利率13.09%,较上年同期的17.41%降4.32个百分点。
据了解,存货减值主要集中在2021年的项目,即2020年下半年获取的项目。当时正处于房地产市场最后的辉煌,高地价导致后来项目只能在价格折让和存量加大之间二选一。并且当时绿城还以小股操盘的方式大范围布局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例如武汉、泰州、奉化等城市项目。
从财报数据来看,绿城的少数股东权益仍然处于历史高位,在2023年末达到了历史最高位778亿,在2024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绿城少数股东权益仍然达到721亿。
从整体去化率来看,绿城2024上半年的整体去化率从2023全年的60%下滑至42%,这一数据还是在2024年上半年绿城首开去化率高达78%的前提下对比维持高位的首开去化率,再次反映出绿城的存量项目去化面临一定压力。
逆加仓
在去化困难的市况下,绿城在2024年以及2025年首月仍然保持了高溢价积极拿地的策略。
2025年首月,绿城新增的48亿土地储备中有一宗地块以41.46%的溢价率被其收入囊中,即杭州下沙单元QT0102-33地块。
该地块出让面积40886平方米,建筑面积85860.6平方米,容积率2.1,用途为商住用地,地块起价仅14.23亿元,楼面起价16572元/平方米。当时仅经过28轮竞价,地块就被绿城抬到了20.13亿元,楼面价达到23444元/平方米。并且地块含有9000多平方米商业,住宅部分楼面价达到25000多元/平方米。
当时杭州市场人士推测,这个项目的均价要达到4万元/平方米以上,绿城才能有利润。而下沙单元当时的楼盘均价在3.5万元/平方米左右,2.1的容积率又不属于低密度住宅范畴,想要保持利润还是要靠绿城的品牌溢价。但在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品牌溢价到底还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尚不可知。
另一方面绿城开始专注于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的布局,用城市等级托底消费能力,2024年绿城刷新了苏州、上海、杭州甚至全国的楼面价记录。
在绿城高周转战略下,2024年拿下的许多地块当年就开盘销售。据中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绿城从拿地到开工,全集团平均水平由2.1个月缩短到1.7个月;拿地到经营性现金流回正,从11.6个月进一步缩短到了9.5个月。
例如2024年3月27日,绿城在苏州经过51轮竞价斩获苏州工业园区双湖地块,成交总价30.8亿,成交楼面价约65022元/平方米,溢价率18.22%,创造了苏州单价地王纪录,案名苏州玫瑰园。
该项目随后于当年11月首次开盘即售罄,销售额达到25亿元,随后一个月内二次开盘再次售罄,两次累计销售额34.6亿,基本收回拿地成本。2024年12月26日,苏州绿城·苏州玫瑰园三批次房源取得预售证,备案均价为8.4万元/平方米。
由此可见绿城在高端品质项目上的操盘能力仍然值得信赖,并且可以在高周转模式下实现盈利。诸如此类的项目绿城手中还有两宗分别是以总价48.05亿元斩获上海徐汇区滨江小米地块以及以总价34.22亿元竞得杭州上城区地块。
绿城的溢价拿地一方面是对于好项目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在以时间换空间,等待市场回暖。但如何积极库存、提振销售业绩仍然是绿城能否在这一轮行业下行中继续发展的关键,因此2025年销售能否回暖将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