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房企中,绿地算是最早吃到红利的那一批,也是世界500强的座上常客,其崛起离不开独特的政商关系模式。

张玉良多次强调过的“做政府想做的事”,让绿地在早期发展中如鱼得水,成为行业的“绿巨人”,甚至在2014年以2410亿元的销售额超越万科,登顶行业榜首。

一度,“做政府想做的事”的这一口头禅被扩展为“做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绿地也因此在各个城市建造了无数鳞次栉比的地标建筑。

然而,这些项目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和巨额资金支持。

这种“长期+巨额”的开发模式逐渐损害了绿地的经营健康度,导致其负债率居高不下。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政府对大规模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弱,绿地曾经的“终南捷径”逐渐变成了一条死胡同。



绿地的经营困境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21年至2023年,绿地集团的营业收入连续两年负增长,归母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大幅下滑。2023年,绿地亏损近百亿元,创下历史新低。

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绿地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10亿至13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112亿至92亿元。

业绩下滑的背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政策调控的收紧,自然是每个房企都能心安理得甩锅的对象,但其中绿地传统业务模式的失灵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与此同时,绿地的多元化尝试也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尽管绿地曾涉足金融、消费、健康等领域,但这些业务并未成为新的增长点,反而分散了集团的资源和精力。

1月20日,绿地集团在上海举行2024年总结表彰暨2025年工作誓师动员大会。

针对目前绿地所面临的困境,张玉良提出,2025年,绿地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转型突破”的工作总基调,以“二次创业”精神,狠抓重点工作攻坚,努力实现经营止跌回稳、转型快速推进、改革全面突破,奋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或许,是在“二次创业”的感召下,进军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成为绿地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春节过后,绿地集团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并成功签约5000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订单,总金额约7000万美元。此次出口的车型包括华为问界、蔚来ET5等热门车型,目标市场为沙特、阿联酋等高购买力国家。绿地表示,预计单车利润较国内销售提高15%-20%,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实现年出口10万辆、年销售规模百亿元的目标。

如果我们的目光回溯几年,就会知道房企和新能源汽车的缘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缠。

前几年,当富力地产与华泰汽车联姻的时候,环环还曾写过一篇题为《新能源汽车再次上演“跨界风云”,富力的胜算有几何?》的深度分析文章,提出了富力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几个“先天不足”的地方。

如今,富力地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表现如何?

此外,恒大、宝能、碧桂园等房企也曾尝试跨界造车,其结果又如何?

恒大汽车一度声势浩大,但最终只留下了一纸PPT。

房企跨界造车的失败,主要源于对汽车行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核心技术积累。

或许是意识到了这点,绿地选择了相对保守的出口贸易模式,而非直接造车。

但是,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的利润空间有限。

尽管绿地预计单车利润较国内销售提高15%-20%,但这一数据并未考虑物流、关税、售后服务等成本。此外,出口业务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5000辆的订单距离年出口10万辆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另一方面,与华为、蔚来等车企相比,绿地既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品牌优势。其出口业务更多依赖于合作伙伴,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例如,华为问界和蔚来ET5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们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绿地的出口业务不过是一种“中间商”模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绿地选择“卖车”,虽然降低了风险,但也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难以建立核心竞争力。



在宣布卖车的同时,绿地也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通过优化架构、精简人员来降低运营成本,为转型创造更多空间。

2024年初,绿地就发布了红头文件,对部分事业部进行调整。例如,合并江苏房地产事业部和安徽房地产事业部,更名为苏皖房地产事业部;合并浙江房地产事业部和江西房地产事业部,更名为浙赣房地产事业部。

这些改革措施反映出绿地正在收缩战线,集中资源应对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绿地正在通过精简人员、优化架构来降低运营成本。

绿地的员工数量已连续三年下降,从2020年的86251人锐减至2023年的59970人。

从表面看,绿地卖车的举动是其“二次创业”的尝试,绿地为此也做了一些组织上的调整。

然而,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这一举措能否真正帮助绿地脱离困境,仍然存在诸多疑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