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网

直播带货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健康养生类直播带货的问题尤为显著。在部分主播的宣传话术里,一些产品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声称有的能强身健体、调养身心,甚至还有的号称具备治疗疾病的功效。

云南的一位患有结节的消费者听了主播的宣传,吃了几个月所谓“疗效率98%”的产品,最后发现,他购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保健品。

云南昆明的马先生因患有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平时对一些治疗方法特别关注。当他刷到含有结节内容的直播视频时,立即对主播推销的一款胶囊产生了兴趣。



在直播间里详细咨询之后,有结节困扰的马先生动了心,随即按照推荐下了单,花了1065元,购买了9瓶节散胶囊。

消费者马先生:9瓶9个月吃完,吃完后正好到体检的时间,体检结果显示这些结节都没有消除,甚至肺上结节更大了。

经过多方了解,马先生才知道自己在直播间购买的,其实只是保健品,并不是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的药品。马先生开始试图联系商家和平台进行维权,但却遭遇阻碍。


目前,消费者对养生健康话题的直播间关注度持续上升。但是在营销过程中,主播素质参差不齐,违规现象屡有发生。记者看到某直播间宣称用古方压制结节、息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记者注意到,直播间的主播不断强调,体内有结节、囊肿和息肉的患者不要等待,也不要听那些“白大褂”的建议。



随后,主播引出了宣称可以压制结节、囊肿和息肉的古方,并最终推出他们售卖的“散清茶”。

宣称压制结节息肉

包装标注却显示为食品


什么样的产品会有所谓“震撼”的效果呢?记者下单购买了直播间推销的这款产品。记者注意到,产品包装上的执行标准,是一种食品标准。包装上明示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号,表明该产品属于食品。


这样一种食品,是否有主播宣称压制结节、囊肿和息肉的功效呢?记者随后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学专家认为,虽然食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治疗,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息肉、囊肿或结节,还是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专家强调,一些带货行为将一些产品的功效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特别是曲解医生的科学建议,这不仅可能让患者误信某些不科学的疗法,还可能延误他们的病情。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牟巨伟:国家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区分得很严格。食品、保健品都是对健康有益,但是起不到治疗的作用,所以药品是单独的。

“三品一械”直播带货

虚假宣传问题最为突出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不能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健康类直播间的宣传用语,确实造成了一些消费者分不清是药品还是保健品。


记者发现,在这个直播间,主播推荐一款“舒甘汤”,说里面“有15味中药”,但实际收货后发现包装上标注着“方便食品”。



前不久,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各种现象表明,关于药品、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医疗器械的直播带货当中,部分直播带货样本涉嫌虚假宣传、价格误导和不公示证照信息。



记者注意到,“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结果显示,体验调查的样本当中,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误导宣传,达到30.50%的比例。同时进行的消费者调查表明,有38.25%的受访者认为是受了主播推荐的影响,选择购买直播间的产品。

专家介绍,当前直播带货已成为商家主要销售手段,而“三品一械”在直播行业中仍具有特殊性。按照有关法律及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三品一械”的广告内容应当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内容发布,未经审查不得发布。同时,审查通过的广告内容需要改动的,应当重新申请广告审查。

专家表示,在法律实践中,对“三品一械”直播带货的监控仍存在难题。


专家认为,规范“三品一械”直播带货问题,最主要的是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


北大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可以考虑让那些直播者也要具备相应的三品一械的经营资质,通过一种事先的资质管理,可以起到一个较好的管理作用。

食品、药品与保健品,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商品,它们关乎生命健康,绝不能出现任何“虚假”与“误导”。要想让这个特殊领域规范有序,平台和监管部门必须多方协同,开展长效监管,坚决杜绝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现象。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号称有神奇功效的普通产品。

来源:央广网综合央视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