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赚大了!赚大了!”

1943年10月,王近山奉命率领队伍向延安运动。而在行进过程中,王近山却嗅到了“伏击战”的味道,他当即下令:部队展缓行动,准备战斗!

在王近山的出色指挥下,一支120人的日军队伍被我军全歼。而在清点战斗物资之时,战士们惊讶地发现:鬼子带的枪不多,却有一堆军刀。

王近山听闻这一情况后立刻来到了战斗现场,仔细查看现场情况之后,众人发出大笑,团内一阵欢腾。

这场伏击战又是如何发生的?王近山与团内将士又因何如此兴奋呢?



一、违抗军令

“切勿恋战,切勿恋战!”

1943年,已到了抗日战争的第六个年头,在此僵持阶段,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展开了许多次大规模的扫荡行动,而这些行动始终都有一个目标——延安。

作为八路军指挥中枢,我党及我军的大量机关部署于此,这里的保卫工作是我军最为关键的军事行动之一。

这一年下半旬,日军再次发动“扫荡”行动,近两万名日军士兵及一众附属伪军在太岳地区为非作歹,不断向延安周围靠近。

10月,毛主席像刘伯承发去电报,希望刘伯承能够选一个得力干将,让其到延安组建新的护卫队伍,守卫中央。

接到主席的电报之后,刘伯承叫来了徐向前,相互交换了意见。

他们所率领的129师人才辈出,优秀的指挥员一抓一大把,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叫出了一个名字——386旅旅长王近山。

很快,一封电报就发到了王近山所在的指挥部,上级命令他率领16团迅速向延安地区靠近,而后接受新的指派。



除了带领部队前往延安,王近山还要负责护送一众机关干部及家属团。他转身看向地图,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与延安之间刚好存在一道日军的封锁线,那是绕不过去的坎,此间必有一战。

陈赓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他赶紧给王近山下了命令:尽量避免战斗,一定不可恋战,赶往延安市首要目的,一定不许恋战!

重复说了许多遍,王近山终于是点头答应了下来。但陈赓的心里依旧惴惴不安,因为他非常明白王近山的性子,他是一个极有血性的人。

王近山14岁参加革命,15岁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也是这一年,王近山从那加了商潢战役,与一众战友冲锋陷阵。

在一次冲锋中,15岁的王近山与一个大个子敌人贴身肉搏,眼见力量上无法击败敌人,王近山直接将这人往山崖下撞,二人双双跌入崖壁。

王近山的头部被碎石撞出了一个大洞,直接昏死了过去。这件事情传开后,人人都说王近山是个“疯子”,“王疯子”的名号也就传了开来。



而后的十余年里,王近山一步步从普通战士坐到了旅长,但无论在哪个位置,他都是身先士卒,充满激情。

自根据地到延安的路上,遍布日军的扫荡队伍。以王近山的性格,看见鬼子便是打,绝没有放过的可能。就算打不过,他也会在鬼子的身上啃下一块肥肉,让鬼子疼上好几天。

正是因为这样,陈赓才会反复强调“不要恋战”,希望王近山尽快到达延安。可王近山的队伍刚刚离开根据地,他便盯上了周边的鬼子,决定打上一战!



二、出奇制胜!

10月20日,王近山率领千余人的队伍正式出发,可还未走出多远,前方侦察员便传回消息:北面发现日军部队,正在挺进!

“果然,不可能那么轻易通过!”

王近山赶快来到了队伍的前沿征地,而一众团干部已经等候多时。看着桌子上的地图,王近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立刻停下来,往北走!”

“北?旅长!鬼子就在北面!我们为什么往北!”

“这不是往枪口上撞过去嘛?”

“上面可不让我们恋战呀!”

王近山的命令把大家都整不会了,但他却十分肯定的点了点头,重复了自己的命令:“往北!”



只见王近山在队伍所在地的西面花了一个圈,说道:“鬼子不傻,肯定知道我们要去西面,这地方就一条路,我们要是顺着走,肯定走进包围圈!”

众人点了点头,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北边是有鬼子,但也不代表不能去,我们就从他鼻子上,越过去!”

依照王近山的指示,16团向北拐了一个大弯,直接与日军部队擦肩而过,避开了这次遭遇战。

通过了这道日军封锁线后,部队继续赶路。10月22日,部队来到了洪洞县的韩略村附近,王近山示意队伍停下休整。

“为何又停下了?”

王近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研究起了附近地形,并且放出侦察员,让他们去周围勘察日军的动向。

“好了,又要打仗了!”



果不其然,前方的地下交通站送来了一则消息:近些天来,附近公路上经常用汽车活动,而且还有日军沿路巡逻,似乎有所行动。

王近山等的就是这样的消息,他当即向全团下达隐蔽命令:全团进入战斗状态,准备伏击日军!

这一命令招来了许多团干部的反对,此地距离延安较远,对于一旦开战就容易成为孤军,难以脱身。

此外,此行是为了前往延安守卫,加之团里面还有机关干部及家属,不该轻易开战。

但王近山不愿放弃这一机会,他仔细考察了韩略村的周围地势,西南侧的公路是鬼子必经之路,两侧是七八米高的陡坡,非常适合伏击。加之敌人已经到了自己的脸上,哪有不打的道理?



见团里的干部依旧不情愿,王近山大声说道:“打仗,就是手快有,手慢无!小鬼子毫无察觉,是最好打他们的时候。要是出了事情,检讨我写!”

这番话下来,便如同立了一份“军令状”,王近山有如此决心,将士们也一并迸发出了激昂的战斗热情,开始有秩序的埋伏在公路两边,准备战斗。

可足足等了一日,依旧没有敌人的半个影子。指挥员们也摸不着头脑,唯有王近山一再强调:沉下心来,等就是了!

10月24日早上八点,伴随着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敌人出现了!

三、日军干部团

“旅长,敌人来了!”

身旁的连长赶紧把望远镜递给了王近山,那是一队长长的卡车队伍,一共十余辆汽车。

“没有步兵吗?怎么一个步兵也没有?”

“看了,没有步兵!”

“也不知道小鬼子在刷什么阴招,通知下去,准备战斗!”

眼见敌人越靠越近,已然完全进入我军的包围,王近山当即下令开火,两发红色的信号弹直冲云霄。

一刹那,埋伏在公路两旁的士兵们纷纷撇去埋伏所用的高粱秸秆,铆足劲地将敌人的卡车设计。



手榴弹如冰雹一般自陡坡两侧倾泻而下,日军头车直接化作一团火焰,剧烈的爆炸更是吓得日军恨不得在地上转出一个大洞。

山谷间,战士们的嘶吼响声震天,密集的枪炮打得日军毫无招架之力,一瞬间便死伤殆尽。

五百余米的公路上,16团各连队展开了有层次的数次冲锋,被围的小鬼子们不断收缩阵型,最后竟然妄图依靠地形反击。

“不行,要快点解决战斗!”

冲锋号响彻山谷,全团战士奋力猛攻,甚至不惜与敌同归于尽,最终将这一百二十余人的队伍一举歼灭。

伴随着最后一个日军被我军击毙,战斗以我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为避免与敌人的增援队伍遭遇,部队开始快速清理战场。

“怎么没什么枪呢?”

士兵们收拾战场,发现这队日军携带的武器不多,冷兵器倒是不少,一堆人带着武士刀。

听闻这一消息后,王近山带着一众干部来到了现场,看到日军身上穿着的制服后,王近山大笑:“这还是个联队长呀!”

再看看其他鬼子,众人惊叹:“这一伙人全是军官!”



经过仔细盘点,这120人的队伍里,有一个日军少将旅团长,还有留个联队长,其余百余人也都是日军的各级军官。

彼时,两万余名日军正在太岳地区展开“扫荡”行动,不同以往几次扫荡,他们在这次行动中采用了一种最新设计的战术。

作为“扫荡”的指挥者,冈村宁次非常希望这一最新战术得到全面推广。他因此下发命令,要求华北地区的各级队伍派出代表前来学习。

不曾想这支“战地参观团”刚刚来到太岳地区,就遇到了八路军的伏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一次伏击战,几乎干掉了敌人一个旅团的指挥系统,王近山也因此在不久后受到了毛主席的嘉奖。



一次接待干部时,毛主席就曾当众夸奖王近山的勇猛,直言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战,把握住了战机,有胆略!

至于组织“参观团”的冈村宁次,他在收到“干部团被全歼”的消息时是何反应,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面色不好,说不定破口大骂!

参考信息:

韩略村伏击战:《亮剑》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战斗原型 _光明网

【党史故事】这场伏击战,围歼日军“观战团”120余名军官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寻找王近山伏击日军参观团的踪影--党史频道-人民网

揭秘:王近山将军绰号“王疯子”的来历_凤凰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