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飞快,明日就是农历的正月十三,也被大家称之为大年十三,正所谓,未过十五就都是年,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还是属于过年的一个范畴。当然,它的习俗讲究也非常的多,比如民间传言,这天是灯头的一个生日,在古代,灯火被视为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人们通过点亮灯火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民间歌谣唱到:“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另外还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一个说法。除此之外,农历的正月十三,据传还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当然,这天通常还会被用来预兆天气的一个变化,按照干支历的一个说法,这天是乙巳年戊寅月庚戌日,这个庚日,在古人眼中也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日子。甚至民间还流传着“不怕十三雨,就怕十三晴”,明日年十三,为啥怕天晴?农谚咋说?下面我就一起来看看。
俗话说:“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意思就是说如果长时间晴天之后遇到戊日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下雨,如果长时间下雨,往后出现庚日就容易出现晴天。也就是说,庚日可以预测后续天气的一个走向。
这一点,在民谚当中,也早有体现,比如:夏至三庚数头伏,这里就提到了庚日,其中还有“小暑逢庚起初伏”,也就是说庚日,它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明日正好就是正月十三,所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那么为啥说,不怕十三晴,就怕十三雨呢?
农谚一:久雨庚不变,来月不见天
意思就是如果此前一直在下雨,如果庚日没有出现改变,那么后续一个月,还有可能出现连续的降雨,反之,如果一直是晴天,那么后续也有可能出现大晴天。
如今已经是立春之后,人们更希望出现连续的下雨,而不是晴天,如果一直是晴天的话,很容易导致春旱的出现,从而影响到作物的一个丰收,也不利于作物的一个播种。
农谚二:十三一日晴,春来雨水少
说的是十三这天出现大晴天,那么后续春天到来之后,雨水就会比较的少,我们都说春雨贵如油,这个时候正好是缺少雨水的时候,也是作物需要雨水的时候,没有雨水,那么就容易天干,出现干旱。
这个时候本身是春播的时候,如果雨水少,播种下去,也很难发芽,长大,那么这样也会导致作物出现一个歉收。
农谚三:正月十三日头晒,春来播种需防旱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比较的简单,如果说正月十三的时候,如果出现大太阳,也就是日头晒的话,那么我们在春天播种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旱,也就是提醒我们要及时的浇灌,以免缺少雨水。
正月十三天气晴,人们之所以害怕,就是害怕春天雨水太少,不利于作物的一个生长,另外也是怕影响到作物的播种,当春天雨水少,出现旱情,播种这些就需要延迟,而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时间,那么作物生长以后,就不利于作物的一个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