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江河湖海兼有。上海田山歌则具有水光潋滟的诗性意象。

文 | 曹伟明

每一方水土,都会造就自己的歌谣,经典的好声音。若是没有了《茉莉花》,中华文明就少了一份婉约;没有了《十二木卡姆》,中华文明就少了一份豪放;没有了蒙古长调,中华文明就少了一份辽远和悠长;没有了陕北的信天游,中华文明就少了一份高亢和嘹亮。

说起上海,江河湖海兼有。上海田山歌则具有水光潋滟的诗性意象。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建筑外景

水做的上海,弥漫着灵秀和魔幻之美。中国20世纪百大重要考古,崧泽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凭水为命、临水而居、涉水而行的弄潮精神。在与大自然拼搏中,上海先民让水与土结合,构筑了一方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形成了包容创新的崧泽文化基因。那土和火的交融,创造了陶器和瓷器,培育了上海先民勇立潮头冲浪,凡事“勒浪”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宜业宜居、人杰地灵的福地。

六千年前, 上海先民用火耕水耨的生产方式,以石犁石刀为工具,培育了“粳谷”和“籼谷”的上海第一谷,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那富有水性特点的稻作文化,孕育了精明和机敏、柔韧和坚毅的上海先民,让江河湖海,流淌出那带有稻花香的上海田山歌。


上海田山歌历史悠久

农耕时代的上海先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在莳秧、车水、耘稻、耥稻中,洋溢着稻花香味和乡土气息。广阔的原野上,上海先民往往从“日出东方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音乐旋律节拍悠扬,连绵不绝。这种无伴奏的上海节拍,除了“四句头”的小田歌独唱与对唱之外,还有形制复杂的“大田歌”。

从头歌、前卖、前嘹,到后卖、后嘹、邀歌、赶老鸦、落梢、歇声等,一唱众和,悠长高亢,气势磅礴,音质嘹亮,胜过意大利的无伴奏美声唱法。

“歌为心声”。上海田山歌是上海先民创造的文艺样式,凝聚了当地民众对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的审美价值,鲜明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心理诉求,记录着历史文化、婚姻爱情、民风民情,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展示了中国民歌花园中,与众不同的风姿和光彩。其比兴、隐喻、双关、拟人等艺术创作方法,不仅展现了委婉动人、隐蔽曲折的艺术美,还为“上海好声音”的沪剧形成,提供了艺术借鉴和剧种孵化。2008年,上海田山歌被列为国家级的“非遗”名录,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2008年,上海田山歌被列为国家级的“非遗”名录,此后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上海田山歌总是与水的流淌和稻花的香气结缘的。“黄秧落水转了青,田里山歌闹盈盈。远听好似黄莺叫,近听好像画眉鸣”。“莳秧要唱莳秧歌,两脚弯弯泥里拖。背朝蓝天面朝泥,两手交叉莳六棵”。勤劳的上海先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自己的家园,改造成时人称羡的“苏湖熟,天下足”的富裕之地。

面对干旱的自然灾害,智慧的上海先民,“摇一橹来轧一绷,江河两岸搭车棚,弯角水牛腾腾转,车链头起水白洋洋”,显示了人定胜天的豪迈自信。


有关田歌的文献资料 图: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水土多情的江南上海,更诠释着爱情如水诗性。“无姐无郎不成歌”,成为上海田山歌永恒的主题。“结识私情对门口,早夜出进眼睛瞅。哪日不见哪日盼,盼到星星月亮换日头”。“姐在河滩汏席爿,一双鲜鱼游拢来。鲜鱼成双能容易,小姐伲成双能烦难”。传达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细腻恋情。青年恋人运用田山歌,试探爱慕之情,表达说不清道不明、缠缠绵绵的真挚情感。“撩开纱窗望情郎,望郎望到眼睛酸,念郎念到嘴发干,八幅头罗裙拖出拖进拖到门槛夷,脚上花鞋踏出踏进后跟穿。”塑造了一位翘首以盼情郎的少女形象,把恋爱中的男女双方千愁万绪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胜过戴望舒的诗歌名篇《雨巷》。


田歌不乏爱情之歌

“阿哥送我银丝镯,阿妹当作心头肉。莳秧田里看三遍,困梦头醒来摸几摸”。痴情少女睹物思人,情丝绵长。“双扇门来两边开,日夜思念望妹来。脚踏竹园望生笋,手攀花树望花开”,传达了男青年日夜思念意中人的迫切心情。

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是上海田山歌创作的生活源泉,通过传唱表达人们对家乡和土地的热爱之情。无论是风物、物候,诸如:《十二花名》《鸟名问答》等;还是叙事话人,诸如:《五姑娘》《庄大姐》《白六姐》《白杨村山歌》等,都有栩栩如生的形象描绘、生动的乡土方言、巧妙的修辞、精彩的衬词。原生态的上海田山歌,反映出了水乡船运与隔岸对歌的生活风情、民俗习惯,智慧灵巧、敏捷善答、妙语连珠式的歌词演唱,是别开生面的上海民歌艺术海洋。


田歌咏唱乡土风情

江河湖海,水文化的海洋。上海的田山歌,有水的柔美、水的灵性,其构思巧妙、情韵悠长。这如水的民歌,有天籁之美,是上海民间音乐创作的源头。它既有让人们刻骨铭心的豪情,“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拿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势猛”;又有借物抒情的柔情爱意,“苦瓜苦藤根相连,哥哥贫穷妹不嫌,蓑衣当被身觉暖,黄莲当饭心里甜”,海枯石烂,痴心不改。


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民歌大赛展演活动

寻根溯源,我期盼上海的音乐创作者,能从田山歌中汲取营养,传承文脉,贯通古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心涧流淌出诸如:《夜上海》《四季歌》《上海谣》之类的经典民歌,涌现出无愧于国际大都市诗性与魔性特点,具有上海特色、民族风格、海派气势的传唱之作。

(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鲁比奥谎言之后,中方为何对巴拿马提出严正交涉

“杉菜”大S走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台偶女主命运又如何?

文在寅有麻烦了?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