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面是用素卤汁浇拌而食的黄色凉面。

凉面也称“过水面”,古代称为“冷淘”,据说源于唐朝,是指凉吃的面条。凉面在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各地有各地的口味,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中原凉面、四川“红油凉面”、陕西“狗肉凉面”、山东“麻酱凉面”、广东“鸡蛋凉面”、上海“粗条冷面”、山西“柳叶凉面”、天津“打卤凉面”、北京“素什锦凉面”、兰州“清汤牛肉凉面”、湖北“炸酱凉面”、台式凉面、吉林延吉冷面、新疆凉面等等。

在新疆奇台的各色美食小吃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最能吸引食客的,除了过油肉,还没有哪种美食能和黄面一较高低。


黄面与茯砖茶

做出真正的奇台黄面,需要面粉、蓬灰、芥末、蒜泥、辣椒面、醋、酱油、淀粉、菠菜、味精、盐等主料和辅料。做黄面离不开蓬灰,就是将蓬灰溶于水来和面。面粉里大多是淀粉,而淀粉其实如一盘散沙,没有面筋蛋白的帮助根本无法聚集凝结在一起。揉面就是把不同的面筋蛋白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如同面团的骨骼与肌肉,将淀粉凝聚起来,赋予面团韧性。蓬灰中含有碳酸钾,拉面加蓬灰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碳酸钾创制出碱性环境,使面筋蛋白形成更细密的网络结构,才能把面拉得更细长更筋道。

蓬灰,蓬草燃烧流出汁液形成的晶状物,如同柴草燃烧后的灰烬。蓬草,生于丘陵、山地、荒滩,是一种含碱较高的植物。烧蓬灰,常在深秋,先把一坡一洼的蓬草拔下来,风吹日晒。在顺风之地挖一个很大的灶坑,蓬草半干,塞进去点燃,把干干湿湿的蓬草不断塞进灶坑,待火一灭,就在热灰里倒水,滋啦啦,冒出一股浓浓白烟。灶坑里的灰烬冷却结块,就是蓬灰,一块块一堆堆绿澄澄,像融化的玻璃,又似烧过的炉渣。

蓬灰出自天然,成分纯真。用蓬灰化水,蒸出的馒头馍馍蓬松绵软又可口。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非用蓬灰水和面不可,否则,既抻拉不出细如棉线的“一窝丝”,也缺少筋道柔韧的口感。甘肃武威面皮子,正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蓬灰,面皮才会颜色黄亮、口感筋道、风味独特,成为当地人最钟情的小吃之一。

奇台县现在制作黄面时,为保证面条色泽黄亮,会在和面的水中加入栀子黄或用红花泡水和面,比加入蓬灰微带绿色的面更显金黄油亮,栀子和红花均可入药,既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又能当作药材治病,倒有药食两用的效果。作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奇台县面粉质量上乘,面粉和成面团能吹出气球。有了好面粉,就一定能做出好面条。

和好的黄面面团醒好后揪成剂子,揉搓成条状拉长,抻拉出细如粉丝、状若龙须的面条,下锅在开水中翻两个滚捞出,过水,凉凉,装盘,调以芥末、蒜泥、油泼辣子、醋、酱油,配上焯水的嫩绿菠菜段,浇上素卤汁搅拌均匀,美味即成。

和面,揉面,醒面,抻面,煮面,所用食材完全一致,制作方法也无二异,但黄面入口味道大有不同,真正的机密和灵魂就在这看似简单、实则玄妙的素卤汁里。素卤汁各家有各家的味道,但共同的特点是绝不外传,如同武功秘籍,只能独有,从不分享。谁都知道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总有可能饿死师傅。

黄面制作,不仅仅是食物的加工,食材的形状改变,更是奇台人对食物的热爱、尊重、敬仰、感恩,把全部的心思和感情都融进了面里,那小心翼翼、凝神聚力、充满虔诚的过程,几近于沐浴更衣。

黄面的卤汁和拌菜里面如果放了豆芽、芹菜丁、黄瓜丝和韭菜段,就不是正宗的奇台黄面,奇台黄面里只放菠菜。如果一家黄面店的门头、招牌、店铺的玻璃上同时出现黄面、凉皮、擀面皮、牛筋面、高旦面,当地奇台人绝不会向前踏入一步半足。一间小小店铺,各种凉食应有尽有,味道肯定都不会太好,真正的小吃美食,全是花了功夫,又加上下传承,就是用心只做一种面。再怎样的爱意盈怀,也不宜分摊普降。

开在汽车站、大商场、步行街等人多路窄的黄面店,味道一般不会好,因为人多,所以不会用心去做也没有必要去做一盘真正的好黄面,店家根本不需要回头客,有些人一生可能只路过一回。真正的好黄面,就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美食家天生长了狗鼻子,哪里有美食,一定能循味而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但养人,还养庄稼和牲口。

黄面生意是真正的辛苦活,五更里起床和面,面条煮熟出锅,太阳已升上屋顶,佐料配好就到出摊时分,紧走慢赶,可能还会落在别人后面。卖完黄面,摊位收拾干净,太阳已经偏西,又得赶快回家为明天按时出摊作准备,可谓环环相扣,不敢懈怠,一年四季,年年如此。

坐路边方桌条凳,看摊主抓黄面入盘中,把芥末、油泼辣子、蒜泥、嫩绿菠菜等混合一起的素卤汁往面上浇,还没张口,馋虫早就向外爬,口水已往肚里咽。迫不及待从摊主手中接过盘来,还没坐稳,先挑一筷头吃了再说。此时此刻,只等一串一串又一串的烤肉来配黄面。从前奇台人吃黄面,是一只手拿一串烤肉,另一只手拿筷子,一口肉一口面,有南方人吃米饭菜的样子;现在奇台人吃黄面,直接把烤肉从烤肉扦子上撸下来拌在面中,快速咀嚼大口吞咽,完全是吃拌面菜的架势了。


前一天晚上喝多喝醉喝透,第二天必须吃黄面解酒。这种吃法,尤以年轻人为多,还要多浇一些素卤汁,吃完面还要把盘中的卤汁喝干净,才能彻底解酒。奇台黄面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除了味美,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实惠。一盘黄面曾经只卖两块钱,再怎样省吃俭用的人都吃得起,如果吃不了一盘,吃半盘也行,只收半份的钱,仅仅只是一块钱啊!

在奇台,无论婚丧嫁娶或其他席面,所有餐厅酒店的菜肴搭配,都少不了黄面烤肉这道传统菜,其他菜肴不动也可,不吃也罢,但黄面烤肉一上桌,客人便手嘴不停,筷子当然更不会放下,当地俗语称作“将军不下马”,瞬间这道菜就会被吃得“场光地尽”。黄面烤肉的搭配和契合,是不同民族饮食习惯相互融合的产物。擅长经商和餐饮的回族人,无论大小的黄面摊点在街面上开张,几天之后,甚至当天,旁边自会出现维吾尔族人悄然搭起的一个烤肉槽子。这种默契的搭配,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一个黄面摊子刚刚摆起来,一个烤肉槽子总会紧随而至,如同树边总会长草,苞米地里套种黄豆。和面的时候面粉里加了蓬灰,黄面虽然有很强的饱腹感,但排空时间短,饿得快,必须得用烤肉来支撑弥补。

我在奇台县工作的那些年,每天早晨都要在民主路市场吃黄面,整整吃了四年,称得上风雨无阻。当时一盘黄面两块钱,我会羊肝、羊心、羊肠、羊肉各烤一串,荤素搭配。我每次只要一块钱黄面,我要两次,用了这样的心思,两份一块钱的黄面合起来就比两块钱一份的黄面要多,至少得拌两次,卤汁也是浇两次,再素的卤子里也少不了清油,油泼辣子和蒜泥更离不了滚油。卖黄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回族媳妇,旁边的人都叫她黑丫头,确实皮肤黝黑,我想那是因为太阳长时间的曝晒,但皮肤黑更显出她的一口牙白。很少看见她的笑容,仿佛总有什么心事,加上满面劳碌困倦,过时的半旧衣服,愈觉愁苦可怜。要不是她的黄面好吃,尤其是她的油泼辣子和蒜泥真香,油泼辣子里还隐透蒜香,我根本没有理由吃她的黄面,美人美景可以下饭增酒,可她这里,真没有。和她一起推车摆摊卖黄面的男子,有点胆小怯懦,不清楚是不是她的丈夫,因为照理是,看起来也像,但直觉又不像。这种事情,从两个人的表情神态说话语气亲密程度,还有不易察觉的默契,能看得出来,非要找个理由,就是没有理由。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也常常会问对方,究竟和到底喜欢自己的啥,但说出来就没了意思,没有理由才有味道,才是真心的喜欢和爱。

据说人的肠胃有记忆,不知道别人的肠胃有没有记忆,我觉得我真的有。我吃黄面就要定摊选点挑人,还往往舍近求远,专门从县城的东面到县城西面吃自己喜欢的那一家,也真是吃惯了嘴,跑惯了腿。县城虽小,从东往西,也有六七公里。

我弟弟上大学时,有年暑假刚刚下车,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吃黄面烤肉。新疆的烤肉一般是每根扦子上穿五块肉,其中第二块和第三块一定是羊尾巴油,纯瘦肉吃到嘴里发柴,肉油搭配一起才鲜香绵软,嘴角流油才是王道。他黄面加烤肉狼吞虎咽吃完之后,意犹未尽,我让他再吃几串烤肉,他觉得肉已不能下咽,专门烤了两串羊尾巴油,就是十块肥油。这下,他才长舒一口气,说这下算是安抚了几天几夜火车上委屈的肠胃,那些褶皱那些寒凉那些抠酸挼,被黄面里的碱和烤肉里的油,熨烫得平平展展,妥帖如意。好比胶水粘纸,糨糊填缝。

奇台黄面真正走出奇台的时间并不长,大约是在2010年前后,之中的翘楚和代表非燕燕黄面莫属。燕燕黄面先是在奇台生根发芽,破土探头,之后慢慢安营扎寨夯基培土巩固后方,接着开始谋篇布局攻城略地,以特色、加盟、分店等形式,在昌吉州的七个县市,在首府乌鲁木齐,舒枝展叶开花结果,向外界和世人展示奇台黄面的魅力。新疆大地,天山南北,以芳草湖、石河子为代表的兵团凉皮凉面,以青稞凉皮、陕西擀面皮为代表的内地凉皮,加上奇台黄面,简直就是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三凉”战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