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了一年,银行人又到年终考评季。

办公室里弥漫着焦虑与不甘,对基层员工而言,这是一场“生死局”。

考核等级不仅关乎奖金的数额,更决定了来年的晋升机会与资源分配,甚至职业生涯的存续。



不过,这场看似公平的“竞赛”,早已沦为了管理层权力博弈的棋盘。

1

一位匿名柜员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我完成了200%的存款任务,但年终考评连‘合格’都拿不到,只因领导说‘团队协作不够’。”

类似的控诉并非孤例。

某股份制银行员工透露:“业绩占考核权重的40%,剩下的60%全看领导的主观评价,谁和领导走得近,谁就是‘优秀’。”

这种“业绩不够,关系来凑”的潜规则,让银行内部的考核体系形同虚设。

当“任人唯亲”成为默认法则,基层员工的努力与付出,最终不过是管理层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银行的考核制度看似严谨,实则漏洞百出。

以某国有银行的《员工考核方案》为例,考核内容包括“知识评估”、“能力评估”、“团队协作”三大块。

但,最终评级却由管理层“综合评定”。

这种模糊的评分标准,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巨大空间。

领导说你缺乏大局观,你就永远与优秀无缘。但什么是大局观?没人能说清。

更有甚者,某银行将“与上级沟通频率”纳入考核,直接催生了“加班陪领导打球”的荒诞现象。

2

尽管银行标榜“以客户为中心”,但基层员工的真实业绩往往被选择性忽视。



一名客户经理完成全年信贷投放目标的150%,却因“未积极参与部门聚餐”被降级。

讽刺的是,某管理层在内部会议上直接炮轰该名员工:“数据好看有什么用?关键是要听话。”

在部分银行,员工背景成为考核的“隐形权重”。

某城商行员工透露:“行长侄女入职半年就评了优秀,她的‘突出贡献’是给领导端茶倒水。”

这种赤裸裸的裙带关系,让“拼爹”“拼关系”成为比业绩更可靠的晋升策略。

努力沦为笑话,尊严便碎了一地。

对基层员工而言,考核不公不仅是收入的损失,更是对职业信仰的摧毁。



银行的考核乱象,本质是管理体制的全面溃败。

许多银行的考核细则中明确“最终解释权归管理层所有”,为权力滥用提供了制度温床。

某分行行长甚至公开宣称:“我说谁优秀,谁就是优秀。”

3

银行曾倡导“狼性文化”,如今却异化为“奴性文化”。

员工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揣摩上意、维护关系,甚至替领导接送孩子、代写论文。

一位员工自嘲:“我们不是银行职员,是领导的私人管家。”

“会干得不如会说的,能干的不如会送的”,真正有能力的员工,选择用脚投票。

某调研数据显示,近三年银行基层员工流失率攀升至18%,其中70%的人直言“考核不公是主因”。



银行想要打破“任人唯亲”的恶性循环,必须直面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量化考核。让数据说话,将业绩指标细化至可量化的维度,如客户满意度、业务处理效率、风险控制率等,减少主观评价的权重。

二是透明机制。打破“黑箱操作”,建立跨部门考评委员会,引入匿名评分和结果公示制度。

三是文化重塑。从“权力崇拜”到“价值认同”,管理层需摒弃“官本位”思维,真正回归“服务者”角色。

银行的尊严,始于对员工的尊重,年终考评的“任人唯亲”,撕开了银行光鲜表象下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当一家金融机构将“关系”置于“能力”之上,将“权力”凌驾于“规则”之巅,它失去的不仅是员工的信任,更是立足市场的根基。

或许,银行真正需要考核的,不是基层员工,而是管理层那颗早已偏离初心的灵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