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实(安徽淮南)



那片窗棂,那盏小油灯

留在我记忆里的那片窗棂,仿佛很大,那盏小油灯依然很亮。将近50年了,那时候的很多事情已经视影模糊了,唯有那盏微弱的小油灯给我的印象还是那么清晰,那么明媚。

那时的农家孩子晚上读书是够艰苦的。我的初中三年,几乎每晚都是在那片向阳的窗棂里度过的。70年代农村没有电,学校里偶尔点上一盏汽罩灯,那也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能摆使好。低年级的,最初是没正规上过几回晚自习。对于我来说,下午两节课以后就是最宝贵的时间,差不多每天傍晚都在夕黑的时候才回家吃饭。

到了初三,老师让把小油灯带到教室里上自习,在教室经常有同学们问我题目。只有回到家里才是比较安静的,可以自己钻研一会。天冷的时候早早就爬上了床,披上父亲的破大衣,跪在床沿边就着窗棂里的小油灯做习题。初三那年改学制,开学由春季改在秋季,我们有了半年多的时间,专门复习功课。我找了两三种数学复习资料,做了五六本好几百道题目,书上的练习题,几乎每一道都被我解过了,这些练习有的连高一班的都做不好,他们班的学习委员还跑过来请教过我好几回,我差不多都是在那盏小油灯下攻关的。



那片窗棂半米见方,那盏小油灯是用空墨水瓶装了煤油做的。这样的环境我没有一点怨言,也不知道什么是艰苦。农家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即便吃商品粮的家庭也好不到哪去。说不清楚,我究竟是为什么那么痴迷学习。那时候还没有高考,谈不上要改变自己的身份。

高考在我初二那年(1977年)才开始实行。反正是一种浓厚的兴趣,促使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我在初三的成绩有三门是全班的尖子,政治,语文,数学在全乡都竞赛过。理化,虽然成绩不稳,也不算居于人后,偶尔也有几回考过第一名,所以我几乎毫不在意地考取了县里最好的一中。

单调枯燥的学习也许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但那种小油灯精神,我一直十分珍惜,无论以后走到哪里,它都像一盏永不泯灭的灯塔,鼓舞着,激励着,照耀着我前方的行程。





作者耿华宝,笔名秋实,男,1964年出生,籍贯安徽蚌埠怀远,现居安徽淮南市,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李家文/夏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