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过年的四个重磅话题,家家都不想面对》
我本不想聊这个热点,但是从昨天起,就一直有读者留言说风控这个话题。
说我多年前就高薪聘请职业的风控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也有人留言表示,想不通,咱们这么一个没啥阅读量的公众号都会请全职的首席安全官。那么大的头部网红,为什么就不请风控呢?
那我就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这件事,和风控,毫无关系,和有没有风控,也毫无关系。
如果你有认真阅读人家平台方的告示,会发现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做内部反复讨论,第二个关键词叫做屡教不改。
这两个信息已经很完整了,人家平台方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件事不是没有沟通过的,不是突发的。
作为平台,也不想莫名其妙的失去一个大网红,就像一家商场,不会好端端的让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大店迁走。
因为商城知道,顾客来逛商场不是逛综合体大楼来了,是逛一个个商铺。
所以那些旺铺,商场也不想针对。
问题是,你也得配合人家的工作,不是么?
如果人家事先已经跟你好商好量,讲了自己身为平台的难处,希望你体谅,希望你不要在风口浪尖上非要搞事情。
那么通常来讲,通情理的,会怎么做?
很简单,配合一下嘛,花花轿子众人抬。
你给别人体面,别人才能给你体面,你体谅别人,别人才能体谅你,与人方便,与自己方便嘛。
你作为店家,想要搞个大活动,想要越火爆越好,能理解,但是商场是不是也要顾虑安全问题?
你不能说为了你自己出名,自己发财,回头把整个商场都踩踏了,那人家也不干呀。
很简单,这场沟通失败了。
有些网红,敏锐的意识到撩拨对立情绪是最佳的破圈机会,不愿意放弃。
而某些平台,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以,挥泪斩马谡。
所以,这不是网红自身有没有风控的问题,而是就算你没有,人家平台自己也有呀。
平台养着的风控,也会评估安全性。
这个问题说穿了就这点事儿,我们有些读者昨天留言问我,为什么那个网红以前可以,以后不可以云云,为什么平台以前没那啥,以后那啥了。
你这么想问题,就太学生气了。
你总是在想那些个道理,那些个标准,你以为这个世界是考试,是围绕标准进行。
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我们有些富人,诞生于上一个周期,就是那个野蛮生长的周期,那个年代因为各个领域都是一片空白,所以拼的纯粹是看谁胆大。
所谓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就是那个时期的名言。
于是有些人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就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哪怕人家已经和你商量了,希望你能认清形势,仍然要试图越界。
人往往就是这样,成就你的,和毁掉你的,是同一种习惯。
而那些能够乘风破浪,从上一个周期穿越过来,在下一个周期里依然活很好的,是什么?
是看懂了周期律。
这个问题的实质,或者说,所谓人情世故再下面一层的底层逻辑,是我春节期间四个话题里提到的税制,或者说,税改。
那么这类是什么?其实是包税。
无非大包税,小包税。
你不要讲什么应不应该,理由充不充分之类的小孩子话,你自己想想看,如果小包税可以不顾及大包税,那大包税凭什么不可以制止小包税?
因为大包税自己也是,对吧。
有些话我不方便展开了,那天四个话题里面讲税制的变化,我已经讲透了。
人要有自知之明,容易赚的钱,其实谁都可以干的,让你干了,你不该生感恩之心么?
何况你自身没问题么?你有问题的,你一直都有问题,你自己难道不知道?
无论是大包还是小包,都是待罪之身。
以待罪之身而生怨怼之心,到底是环境苛刻呢?还是被粉丝们捧多了,太飘了,摆不正自己的心态了呢?
人这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且不知道能否走到湖对岸去,何况在冰面上作乎?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过年的四个重磅话题,家家都不想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