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果无功而返。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何会无功而返呢?



第一次北伐刚刚结束,蜀汉又有人建议诸葛亮立刻再次出兵。

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硚足而待矣。”

这段话,可以视作诸葛亮对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反思和总结,大概意思是说:蜀汉大军在祁山、箕谷时,兵力都多于敌军,但没有打败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将领。现在我打算减少兵将,显明责罚,反思过失,将来另想变通的办法。如果不能这样,即使兵多也没有什么用处!从今以后,只要诸位一心为国家分忧效忠,多批评我的过错,那么大事就可以安定,敌人就可以打垮,大功就可跷足而待了。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诸葛亮认为,蜀汉第一次北伐之所以无功而返,主要原因不在于兵力不足,而在于缺乏优秀的将领。



诸葛亮这么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蜀汉第一次北伐时,主要就是因为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战术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蜀汉大军进退失据。这难道不正是诸葛亮所说的“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即缺少优先的将领)吗?

不过,我们仔细想想,诸葛亮所谓的蜀汉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优先将领的说法,其实是似是而非。

何以如此说?

第一,当时,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虽然都已经相续去世,但赵云还在;

第二,刘备在世时亲自一手提拔的魏延虽然性格桀骜不羁,但在战场上也算是一位能征善战的优先将领;

第三,即便是被诸葛亮派去当先锋的马谡部队中,也有王平这样后来被证明是十分优秀的将领。

由此可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其实并不缺优秀的将领。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将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几乎都不能正确使用。赵云和邓芝被诸葛亮派去箕谷当疑兵;魏延因为在战术战法上与诸葛亮有不同的意见(魏延主张由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不同意)而不被重用;王平虽然被派去当前锋,却也只是马谡的副将。

总之一句话,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并不缺优秀的将领,只是这些优秀的将领没能被重用罢了。所以,诸葛亮所谓的蜀汉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优先将领的说法,其实是似是而非。

在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后,诸葛亮上疏后主刘禅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所谓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就是指未能严明军纪,小心谨慎。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否决魏延由子午谷直取长安的主张,又派赵云和邓芝去箕谷当疑兵,不可谓不小心谨慎。所以,诸葛亮说自己不能“临事而惧”更多的应该理解为自责之词。如果诸葛亮当时的做法还不够小心谨慎,那干脆就不要出兵北伐了。

但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未能“训章明法”确实存在,否则就不会发生马谡自作聪明、擅自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的事情,也就不会出现街亭失守的情况了。



所谓“明不知人,恤事多闇”,也就是识人不明,不能辨别人才,考虑事情太过糊涂。

诸葛亮善于智谋,神机妙算、天下无双,谁敢说他考虑事情太过糊涂?所以,如同上述的“临事而惧”一样,诸葛亮称自己“恤事多闇”,也是谦虚和自责之词,不必当真。

但诸葛亮“明不知人”却是存在的。我们之前已经提到,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让赵云去充当疑兵,弃用魏延当前锋,让王平当马谡的副将,都是“明不知人”的表现。

再者,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很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却认为,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临终之时,刘备还曾特意告诫诸葛亮,对马谡要多加考查。但诸葛亮主政之后,却不把刘备的告诫当回事,仍然器重马谡,让马谡担任自己的参谋,经常与他讨论军国大计,并在第一次北伐时不顾众人的反对,任命马谡为前锋,终于导致街亭失守。这也是诸葛亮“明不知人”的表现。

所以,我认为,在给蜀汉后主刘禅的那份上疏中,诸葛亮的认识倒是十分中肯和深刻,对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原因的总结也比较透彻和到位。即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是:诸葛亮自己不能“训章明法”和“明不知人”,而非他之前所说的“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是因为缺少优秀将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