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研究支持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在成都召开。“推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四川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战略布局。成都紧密携手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在推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的进程中,书写着协同共进的崭新篇章……

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在交通方面,以成都为中心,通往德阳、眉山、资阳的市域铁路已初具雏形。其中,成资S3线已于去年投入运营,成德S11线、成眉S5线正加快建设。

走进S11线四川建院站,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有的弯腰细致绑扎钢筋,有的相互协作搬运材料,现场机器轰鸣声与工人的交流声交织,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干劲。

自成德眉资同城化实施以来,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畅通公路网、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等成为构建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的核心内容。

德阳着力构建“10高18快13轨”的成德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今年将加快推进市域铁路S11线、德阳绕城南高速等项目,建成G5成绵扩容德阳互调连接线、G42成南高速扩容、成都三终双东互通和孝感互通连接线,推动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段快速化改造,推进G5京昆高速成德绵段和G108成德段提升改造工程等。

眉山规划“7高8轨16快”共计31条综合交通大通道,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多达24条。在资阳,成宜高铁建成投运,成渝高速扩容资阳段全面开工;成达万高铁和成渝中线高铁正在资阳境内加速建设。

跨区域产业生态圈逐渐形成

2024年7月,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智改数转”首个大型“链式”转型项目成功落地;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15MW重型燃气轮机“G15”总装下线。

这样的成绩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并不少见。作为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截至2024年,该集群拥有能源装备企业2800余家,实现产值3000亿元。

集群成绩的背后,与成都都市圈正在努力构建“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与会议提出的“努力探索‘总部+基地’‘设计+转化’等区域利益分享模式,更好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不谋而合。

德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积极构建“成都研发+德阳制造”发展格局,成立高端能源装备产业联盟,联合申报绿色磷化工国家级集群,协同推进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建设,力争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增长15%以上。

同样,资阳临空经济区正实现与成都东部新区的联动协同发展,三草湾、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布局机器人、两轮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主动配套都市圈产业链,共同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推进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成资协同开放走廊等跨区域高能级发展平台建设。眉山不断深化与成都都市圈9条同城化产业链协作,已成功认定链主企业10个,与成德资配套合作企业达689户,同比增长12.4%。

公共服务同城化不断提升

“今年底,这里将建成全国一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位于眉山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该院党委书记陈杰对此充满期待。这里作为四川省首批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建成后将惠及辐射成都都市圈及西部地区群众。

同城化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过上高品质的“同城生活”。近年来,随着成都都市圈的深入推进,德眉资三市市民群众在就医、入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同城化带来的便利。

接下来,德阳将联合成都共享优质资源,深化头雁学校、教育集团与成都名校结对共建。拓展跨域通办事项,新增一批成德眉资通办、川渝通办事项,推动3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川渝实现近200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持续扩大养老、社保等民生服务事项“互通互认”覆盖范围。

眉山将推动优质高中与成都“双一流”高校共建生源基地,力争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建成投用,加快推进省儿童医院二期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服务事项“互通互认”覆盖范围。资阳将扩大成都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范围、拓展成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