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故里、春申君后裔集聚地、明代文徵明之子文嘉《曲水园图》所绘地、近代农科先驱黄宗坚与京昆名家黄蔓耘出生地……这里便是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的友好村。
一年前,友好村村史馆正式开馆,成为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并吸引了来自香港、江苏等地的学习参观者和慕名来访者,全年共接待参访团队106批次。2月8日,新年伊始,村史馆迎来了开馆一周年主题活动,现场,“冈身听涛”文化传承项目正式发布,该项目将构建起“村史引路+专家下乡+村民参与”的模式,助力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婕出席活动。
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让村史村事“活”起来
“冈身听涛”文化传承项目以“棉”“藤”“园”“曲”四大文化主题为引领, 积极探索村史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友好村党总支书记马爱红介绍:“友好村后续将通过举办农业科普课堂、纺线工具展览等让村民感受棉作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规划了一条‘寻迹董其昌故里’Citywalk路线展示紫藤与冈身地区的历史渊源,并通过书画寻访活动,戏曲表演、教学等形式,让艺术走进乡村、贴近群众。 ”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副校长兼戏曲学院副院长唐禾香,上海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薛永,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团委书记周蔚蔚,青年书画家、吉津斋负责人 徐永松受聘 为“帮帮团”成员,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多年来,竹冈董家后人、黄家后人情系乡土,四处奔走收集家族古籍,并耐心地向年轻一代讲述前人的故事,为村史馆的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活动现场,董家后人董一飞、黄家后人黄榿受聘为友好村“文化守望人”。他们表示,能够成为“文化守望人”,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家族文化和乡土情怀的珍视。
抒发乡情乡愁
幸福故事看得到、听得到
村史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村民幸福生活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此前,村史馆开展“因为友好·所以幸福”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到了一批作品,并于当天活动现场进行了展示。
除了影像,友好村的4位新老村民代表在“‘乡’遇幸福时光”分享会环节上,通过口述,展示了各自在友好村的幸福。有见证家族历史的确幸,有离家后在异乡收获温暖的感动。分享人之一,今年78岁的朱芳琴阿姨表示:“我从小生活在友好村,当初结婚时条件差,没有婚礼是我的一个遗憾。2023年,村里为50多对金婚夫妻举办了集体婚礼,当走在红毯上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甜蜜。”
“藤植冈桥侧,蕤延荫晚凉。雨滋青叶润,风动紫花香……”友好村的孩子们朗诵了《沙冈杂咏》,这是清代诗人黄家锟为这片土地所作,乡村的风土人情在稚嫩的童音中缓缓呈现。此外, 上海戏剧学院蔡乐艺同学带来昆曲《游园惊梦》经典唱段,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史馆浓缩着友好村的过往,也记录着它的现在,更寄托着这片土地的未来。未来,马桥镇将紧扣乡村实际、着眼群众需求,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小小村史馆真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的重要阵地, 写好文化传承大文章。
记者:刘成荣
供稿:马腾平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