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亿造车巨头,要破产清零了。

造车8年,这家公司云集宝马、福特、Uber等巨头的前高管,仅4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一度高达150亿,被誉为是“滑板底盘造车鼻祖”。



如今却扛不住了,因融资失败而破产,随着9位创始人全部离去,Canoo的造车故事,自此遗憾的画上句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Canoo此前因虚假宣传其在俄克拉荷马州生产电动汽车而备受争议,有员工揭露称工厂并未生产任何汽车,而Canoo声称交付的车辆实际上是由另一家公司制造,其中90%的车辆仅更换了车身贴纸。

不愧是老贾的同事,连造车这事都透露着不小的诡异,无论其造车过程是否造假,但2025年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的雷,是真的炸了!

01

近日,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立即停止所有运营。



消息一出,业界唏嘘。

这家曾估值超150亿元的造车新势力,刚迈入2025就这样落幕了。

不禁感慨,Canoo的兴衰历程既是资本泡沫破裂的缩影,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的警示。

电动汽车在大变局期进入新的拐点,这片红海不再是大家追求造车梦的“乐园”。

事实上,Canoo也曾耀眼辉煌过。

作为全球滑板底盘造车模式的先驱,Canoo曾经拿下了沃尔玛等企业的订单。

而在资本层面,更是在2020年曾引起过苹果的关注,苹果方面曾试图洽谈收购这家公司,但当时Canoo获得融资的兴趣大于被收购,因此谈判告吹。2年后,Canoo又和苹果传出“收购”的暧昧消息,可惜到最后都是无疾而终。

最新财报显示,Canoo在2024年前9个月的营收为149.7万美元(约1077.8万元),同期Canoo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1600万美元(约1.15亿元),这对有着超十亿元缺口的Canoo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据了解,Canoo欠债权人超过1.64亿美元(约11.93亿元),破产也许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吧。



众所周知,造车是门极其烧钱的事业,国内倒在门槛前的车企不在少数,国外也是一样的。

从Canoo历年财报综合来看,从2020年到2024年9月,该公司累计亏损了13.56亿美元(约98.99亿元),5年亏了近百亿,这在国外新能源造车史上也算是排得上号了。

事到如今,这家巅峰市值21亿美元(约154亿元)的造车新势力,最新股价只剩1.35美分,折合人民币连一毛钱都不到。

更值得一提的是,Canoo还涉嫌虚假造车,实际上90%的车都是“贴牌”出厂的,这手段比贾老板还厉害,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由于Canoo始终无法规模量产,并且迟迟无法拿到新的融资,这家美国造车新势力走到了破产退场的地步。

02

Canoo的前身是Evelozcity,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斯特凡·克劳斯(Stefan Krause)和乌尔里希·克兰茨(Ulrich Kranz),都是车圈老炮,一个是前宝马CFO,另一个是“宝马i系列之父”。

这里重点说明一下,两位创始人都曾效力于法拉第未来(没错,就是贾跃亭的FF),后因理念分歧自立门户,提出“滑板底盘”技术——一种将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集成于底盘的一体化架构,可以将方向盘和踏板安装在平台上的任何位置,宣称能降低开发成本并提升车内空间利用率,算是滑板底盘赛道的“鼻祖”。

2019年3月,Evolozcity更名为Canoo。六个月后,Canoo推出了首款量产原型车——Lifestyle Vehicle,这是一款电动货车,外形看起来像是早期大众 Transporter 和巴克敏斯特·富勒的Dymaxion的混合体。

凭借创新的技术路线,Canoo迅速吸引资本关注,并于2020年通过SPAC上市,市值一度高达21亿美元(约150亿元人民币),还和NASA、沃尔玛等机构达成合作,甚至被苹果考虑收购。



然而,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滑板底盘造车明星、纳斯达克上市企业,云集了法拉第未来、宝马、德意志银行等企业高管,却在经历了8年的跌宕起伏之后,最终还是遗憾地画上了句号。

2021年后,公司接连遭遇合作失败(如与现代汽车项目终止)、高管离职潮(创始人克兰茨跳槽至苹果)、生产造假(被曝工厂仅更换车身贴纸无实际生产)等危机,最终股价暴跌99%,资不抵债,无力回天。

Canoo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未能获得美国能源部的贷款,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但其破产的核心原因却是商业模式缺陷与内部问题严重。

03

Canoo的滑板底盘技术虽颇具创新性,但车企普遍不愿将底盘这一核心部件外包,2B商业模式难以落地,导致其营收不足。

此外,其主打的小型货车市场订单量有限(如沃尔玛4500辆订单实际未执行),而面向C端的“订阅模式”因需求不足被迫压缩至收入占比20%以下。

同时,Canoo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关键因素。

如CEO在私人飞机上的高额支出引发外界质疑,创始人离职引发团队分崩离析,9人创始团队至2024年9月已全部出走,加速了其衰败进度;

生产工厂被曝未实际生产车辆,只是更换贴纸,直接摧毁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

另外,公司累计融资不足17亿美元,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1.12亿美元,现金流断裂后未能获得美国能源部贷款及海外资本输血,最终陷入“无钱可烧”的绝境,走向破产。

大势面前,优胜劣汰;Canoo这样的体量如果在国内,早已被市场吞的连渣都不剩。

也就是其车型赛道特殊,才熬到了现在。

不过,在中国新能源车企纷纷出海布局的情况下,加速了国外新能源车企的“死亡”。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连续10年稳居全球榜首。

2024年,“车王”比亚迪多次刷新纪录达成“全球首家”,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年销量突破427万辆,累计产量迈过1000万辆门槛!

其中,比亚迪海外销量超40万辆,同比增长超70%。

小鹏汽车近期宣布将进入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并计划在未来10年实现海外市场销量占比达到50%。

可以预见,“血海”竞争之下,未来新能源车企的胜出,需要依赖“高效率、低成本”与“软件定义汽车的创新能力”,同时借力中国供应链与全球化出口优势。

如此一看,Canoo申请的破产保护,倒也在情理之中。

04

事实上,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美国的造车企业也开始了行业洗牌。

刚刚,通用汽车宣布旗下Cruise将裁员50%。

自2016年收购Cruise起,通用汽车已累计投入约100亿美元,去年12月,通用汽车宣布调整其自动驾驶战略,放弃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在新能源的浪潮驱使下,这些年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汽车品牌的诞生与崛起;如今随着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超过50%,行业高增长红利结束,尘埃落定下残酷的洗牌时刻加速到来。

2024年,全球227款车型降价,2025年初比亚迪、特斯拉等30家车企再掀万元级促销。

回望2024年,全球至少十余家造车公司宣告倒闭或关闭生产线,更有大量车企减产减员。

如今Canoo的破产,再次给所有造车新势力们敲响了警钟:

造车没有钱肯定不行,可光有钱没技术也不行,有钱有技术没口碑还是不行,如今的车市,不仅要做出好产品,还得有渠道把车卖出去,更重要的是得有持续性,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Canoo的破产,不仅是其自身的失败,背后更折射出造车新势力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未来车市“良币驱逐劣币”会成为一种常态,就拿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来说。

2018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比拼的还是谁先量产第一台车;2021年,大家竞争的目标就变成了谁能最先完成10万辆的里程碑。而到了2025年,执着于讲故事的车企早已泯然大众,造车新势力们更加务实,销量固然重要,可盈利才是新势力们目前追求的终极答案。

最后,关于Canoo破产这件事,DeepSeek是这样评论的:

Canoo破产,滑板底盘造车先驱的陨落与行业警示。

Canoo的失败暴露了滑板底盘赛道的商业逻辑问题:商用车订单规模不足、乘用车竞争激烈。

Canoo的陨落印证了造车行业的残酷法则:技术概念需与市场需求、资本耐力、管理能力深度绑定。正如小鹏汽车的标语——“在血海里游泳,直到海水变蓝”,存活者必须兼具规模优势、技术沉淀与成本控制力。

2025年,这场淘汰赛的终局或许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而中国车企能否抓住机遇,将成为最大的悬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