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款主要多见于明清时期,包括民窑瓷都已经多到“泛滥”的地步。但更早之前的宋瓷,出现款识不容易,尤其是官造瓷那就是昂贵的象征。
宋代南北窑场在三百余年间创造出纷繁复杂的款识体系,每一笔刻画都诉说着独特的文化故事。
南宋越窑低岭头“太后殿”铭文标本
作为青瓷鼻祖的越窑,将时间密码镌刻于器底。黄岩灵石寺塔出土的莲瓣纹香熏,以「咸平元年」定格了北宋真宗时代的审美风尚。
那些简洁的单字款如「供」字,暗示着这类莹润如玉的青瓷曾是寺院供佛之器。五代窑具上赫然刻写的「官」字,则揭示了越窑早期便与宫廷用瓷的渊源。
如果没有文字(铭款)的加持,那就是普通的越窑青瓷。自唐代兴盛南宋之后逐渐衰落。
“奉华”款汝瓷
乾隆六年(1741),乾隆皇帝为贮藏在乾清宫的这箱汝窑配上了象牙标签,后来做御制诗「題汝窑奉華盤」,诗句中提到「奉華」为南宋刘贵妃的私人印鉴。
而「蔡」字款的惊鸿一现,让人联想权相蔡京家族的风光。北京故宫「寿成殿皇后阁」盘,则将宋代后妃的起居空间永远定格在青釉之上。
重华宫 铭
钧台窑遗址出土的月白釉洗,底部「一」字款揭开数字玄机——这种逆序编号系统,让现代研究者花费数十年才破译。
当 「六」字出现在葵式三足洗底,我们方知这类器物原有十种规格。故宫旧藏的「重华宫」款盆托,则见证着清代宫廷对宋瓷的再利用。
钧窑器还有底刻“奉华”、“重华宫芝兰室用”、“重华宫漱芳斋用”等款识。这些瓷器专供宋内府使用。
宋建窑“供御”款黑釉盏
水吉窑址出土的「供御」「进琖」残片,还原了北宋宫廷斗茶盛况。这些带有明确贡瓷性质的款识,常与龙纹、帝王年号相伴出现。而「雍熙」「淳熙」等纪年铭,则成为判断建盏断代的关键坐标。
日本藏曜变天目碗底的「东嶽」款,又暗示着某些建盏曾作为道教祭祀用器。
宋代“尚食局”款定瓷
各窑口款识体系折射出多元的产销模式:越窑「太平戊寅」、龙泉「淳熙年制」的纪年传统,展现官方督造的时间维度。
磁州「张家造」、景德镇「段家合子记」的商标化款识,宣告民营瓷业的品牌意识觉醒;而「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等吉语,则寄托着整个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瓷器款识年代越早越昂贵。如唐代时期的邢窑瓷器,底部款识为“盈”字,当时邢无论是“官”或者“民”,不分等级都可以使用。而刻上了款识,就代表着向皇家进贡的“贡瓷”,毋庸置疑的精品。
“兲”款瓷器
至于网上传说的“王八”款瓷器,可千万别真读成“王八”了!其实这是兲,“天”的异体字 。天在古代具有非同一般的含义,古代皇帝敬天法祖,皇帝也以天子自称,事实上也就是天子的瓷器。
最有名的某过于明代的“成化斗彩天字罐”。不过后来民窑商业化之后,“兲”字款瓷器在民窑中逐渐增多,清代民国多见,遇到可要仔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