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亚圣”颜真卿,与“书圣”王羲之的水平,世人普遍认为,王羲之更胜一筹,颜真卿的字体浑穆,点画粗重凝厚,不及王羲之优美,更有甚者,认为颜真卿的作品是“丑书”,不能学习,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如俗品”,又言:“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当然米芾评价,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彼时他在学习“王字”,对其深信不疑,自然对于“反王”的颜真卿,不抱有好脸色,若是站在客观的艺术角度,颜真卿的行草境界,远远胜过王羲之,就拿最经典的《祭侄文稿》举例,于悲痛之中书写,点画苍劲飞动,墨色干涸,再加上涂抹修改,乍一看犹如杂草。


然而,当你仔细品析,每个笔画的变动和造势,并非随意乱写,而是内含节奏,质感和肌理深厚,笔笔融合情谊,哪怕不学书法的人,也能轻松感受到,他心中的悲痛和愤怒,与之产生共鸣,除了《祭侄文稿》,颜真卿还有一幅作品,水平与之匹配,气势胜过王羲之,此作就是《刘中使帖》。


又称《瀛州帖》,同《祭侄文稿》的悲伤相反,此作因心情愉悦而作,唐大历十年,彼时颜真卿任职湖州刺史,传来2件军事捷报,河北藩镇叛乱之将吴希光已降,以及卢子期被擒获,内心无比高兴,提笔书写此帖,全篇共计41字。


内容曰:“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前面2行,体势偏为端庄、宽厚,随着清晰递进,笔画逐渐狂野,字体彼此相连,点画简洁,姿态奔放,犹如一阵疾风骤雨,尽显迅疾的动势。


邱振中曾说:“线是书法艺术惟一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只有这两‘境’首先达到协调,然后才谈得上‘意’与‘境’的融合:作者主观世界与线条之‘境’和文辞之‘境’的统一”,颜真卿这幅字,实现了文辞、意境和书法3重统一,字字含义深远,极具艺术性。


而且卷内的草书圆融平滑,字迹清晰无损,真正展现颜真卿的书法实力,乃是“巅峰之作”,毫无俗气和丑态,狠狠打脸喷子恶评,因技法精绝,从古至今递藏有序,《清河书画舫》记载:“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鲜于枢、张彦清、文衡山等人,也均有题识。


您对于颜真卿《刘中使帖》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