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洗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67×121 cm

【题跋】1.傅抱石先生遗作,吴卓如题。
2.文会图。傅抱石先生旧作,察其画风应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图写文士六人侍者二人皆具高古典雅之风,风格时间无不与先生相合。虽无署款,亦不损其妙,真迹无疑也,识者当珍之,辛卯仲夏观记于石头城老戈萧平。印文:戈父、萧平、爱莲居


《洗手图》雅集式的传统文人读图观念,主旨是闲适乐道与修身养性,以寄诗才情思。
画面中,宽袍长袖高士一组:最左侧画案上散落三组立轴,一旁五位高士分两组,两位对面而立,似乎正在讨论什么。画面中间一人负手而立,一人双手持画,一人侧立于旁,与席地跪坐、双手持画、神情恭严的紫袍高士似在辩论,紫袍高士以视诸客应为桓玄。画面最右侧跪坐一手持如意的粉衣侍女,低头颔首。人物群像旁以青铜器和屏风做背景,有鲜明的情节性。高士的发饰、着装略作了变化,傅抱石人物线描很难以传统归类,但近于游丝描和铁线描。而他与传统技法的最大不同是化工整严饬为写意飞动。衣纹手足与衣饰只勾勒其动势,不做确切的描绘,让观者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头面,眉眼与头面的神采才能凸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让人专注体味诗意人物之类的效果。潇洒自如又精工典雅的笔墨风神,将中国人物画创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与傅抱石纵横恣肆、大气磅礡的山水画相比,傅抱石的人物画往往以超然高古、俊逸洒脱著称,特别是那种充溢着魏晋风度的韵致确实不仅仅是娴熟的技艺所能达到,更是画家自我修养的沈淀与博通古今的视野带来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傅抱石自己也曾言:「我的画笔之大,往往保存着浓厚的史味」。这里的「大」不是画面尺幅或者画笔工具的大小,而是直指画家的心胸与豪情。今日有幸拜观傅抱石先生这幅《洗手图》,虽然画面未有题跋款识,但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古韵风姿,一种文雅质朴的气息,真的有「史」的深沈淳厚,的确是大家手笔。


对于傅抱石的人物画,画题往往是非常关键的。在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提到「题材的来源」有四点,其中「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事」是傅抱石创作人物画重要的画题取资。而通过历史史料的考证与研读经典古籍之后的领悟与想象,让理性的设计经营与感性的挥洒笔墨在傅抱石人物画中兼而有之,特别是中国画「线条以人物的衣纹上种类最多,」「‘速度’、‘压力’、‘面积’都是不同的,而且都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意义。我为研究这些事情而常画人物。」傅抱石如是说,同时「处理这类题材,为了有时代性,重心多在人物,当我决定采取某项题材时,首先应该参考的便是画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以及布景、服装、道具等等。」所以在这幅《洗手图》中,傅抱石以谨严、考究的人物造型和疏密得宜、错落有致的场景布置表现出文人之间交谊和闲适。这种描绘群体式的文人生活场景在傅抱石人物画中并不鲜见,甚至成为傅抱石自己的人物画程式:宾主有序的待客礼仪彰显主人公的气宇身份,神情各异的文士们或侃侃而谈,或窃窃私语,婢女书童分列其间恭敬的服侍招待,古香古色的画几与水墨渲淡的屏风给整个画面带来更多的形式变化和情节想象,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鸿儒们的风雅意趣和超然情致。
虽然此画无款,但人物神情的精妙抉微、线条勾勒的洒脱自然与设色的古雅清丽都带有四十年代傅抱石古典人物画的典型特征。画面上有山东吴卓如先生收藏旧题,可见流传有绪,又有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亲笔的赏鉴加持,相信这件傅抱石《洗手图》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必然得到后人的不断发掘与传播,必然成为傅抱石人物画熠熠生辉的一件珍品。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