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这一字体并不好学,想要真正得到古人真传,就离不开临摹经典作品。而面对瀚如烟海的古人作品,选择起来大有讲究,要始终牢记三个原则,其一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其二是取法乎上、师从名家;其三就是碑不如帖、墨迹首选。


行草、章草比狂草更容易上手,即兴性没有那么强,法度更为严谨,所以打基础很合适。今人在用笔的丰富性和作品的气韵上很难超越古人,尤其是赶不上晋唐宋元诸家,所以学今不如学古。同时,碑刻拓本的笔路细节不够细腻真实,很难学到最精微的笔法,故而“碑不如帖”。


综合以上条件,有一部作品堪称我们学习草书的“不二法门”“绝佳范本”,它就是墨迹版的《十七帖》。也许大家会疑问,《十七帖》不是刻本吗,哪里来的墨迹?此作现藏于台北故宫,由赵孟頫亲自临写而成,是书法界公认的水平最高的《十七帖》临本。


唐太宗在位期间,命褚遂良等人将宫中所藏的王羲之手札合编为一帖,并以首帖开篇二字“十七”命名,这便是《十七帖》,张彦远记载:“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一经完成便被视为学习魏晋笔法的范本,可惜的是原作已失,所有的拓本都存在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缺字损字、字口漫漶、笔路不清,这非常不便于我们临摹。而赵孟頫这部墨迹《十七帖》不仅内容完整,洋洋洒洒千余字,而且用笔细腻精谨,点画结字几乎完美无瑕。

赵孟頫一生精研晋唐诸家用笔,尤其是“二王”一派,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真实正宗的魏晋笔法,还还原了晋人潇洒平和的气韵,填补了书法史《十七帖》无墨迹的千古遗憾。此作全卷纵28.5厘米、横346厘米,保存极为完好,一字不缺。


这件作品中保留着王羲之行草书的典型技巧,比如起笔时凌空取势、顺锋而入,入纸后又衄挫、调锋动作,以“十”字为例,横画首端浑实、力度丰沛,竖画轻盈而不虚飘,横重竖轻,略带欹侧,静中有动,平险结合。


行笔中锋为主,转折处绞转连带,遒劲而有韧性,状如“折钗股”。结字欹侧多姿,以纵取势,内擫纵长,字字独立但气息连贯,俯仰顾盼,呼应得宜。章法疏密有致,墨色枯润自然,全篇没有任何乖张之气,笔精气足,不愧是“书圣”的大手笔。


如果我们能将这部作品临摹透彻,将其中笔法、结字、章法、墨法融会贯通,那么草书也就入古人门庭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