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最著名的作品除了《活着》,就是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
很多年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他写的很有意思,不过也觉得很荒谬,但是一直没有搞明白作者究竟要说什么。
后来觉得是自己的文学修养水平太低了,看不明白,等以后加上人生的阅历,也许就能够读得明白了。
但是等到现在,40岁的年纪再读这篇文章依然觉得很荒诞,不过对于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隐喻的内容多少有了一些感知。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个少年离开家独自远行的故事。他遇到了一辆卡车,还有一个卡车司机。他用自己身上的烟来换取卡车司机带他去远方,卡车司机原本只是戏谑,不过后来还是把他带到了车上。后来等到卡车抛锚的时候,附近的很多人都过来抢卡车上的东西,这个少年拼尽全力帮助卡车司机,但是卡车司机却像个旁观者一样,甚至最后还把少年的背包给抢走了。最后这个少年在月光下,坐在了被打烂玻璃的卡车驾驶室内,感受到了青春的气息,这也是他成长的必修课。
也许余华是想在这篇文章当中表现出少年人和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少年成长的世界和他将要融入的成人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生存方式。
在校园里,在少年的世界当中,我们都是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来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但是到了现实当中的成人世界,我们忽然发现这些东西的存在限制了我们自己的发展。几乎每一个由少年到成年社会当中的人,在最初的阶段都会经历过欺骗,都会经历过我们的少年时代难以想象的磨难。
这个故事的描写内容是非常荒诞的。但是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我们也会发现这个世界确实也是非常荒诞的,比起这篇文章来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到中年再读这篇文章也许更能够读懂余华在这篇小说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隐喻。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背景下,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悟。
中小学时代所学的课本上的诗词和今天再重新阅读这些诗词感受就会大不一样。
这篇文章也是这样,当年读的时候只觉得过于荒诞,十分搞笑,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懂得这篇小说的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内容有多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