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滕朝)2月7日,电影《蛟龙行动》组织了一场军事主题沙龙,面对观众及媒体,对网络上出现的争议之声进行了解答与解读,总制片人于冬,军事制片人王强,演员张涵予,演员杜江,影片军事顾问、潜艇操作顾问杨刚和陈志平,军事专家央视特约评论员杜文龙,军事大V“终南剑客”彭迪、“叫我金主编”金昊,主持人“野路子”袁野出席。
活动合影。
在电影中饰演“龙鲸号”核潜艇艇长的张涵予,对许多观众不理解的口琴段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个口琴声是战斗的号角,这首《中国海军核潜艇》就是激励全艇指战员重拾信念和信心的战鼓!”张涵予表示,口琴那段戏出现在封舱灭火的时刻,当封舱灭火命令下达的时候,就代表艇上的同袍有可能会因此牺牲,在那个当下,他们需要的是赢的信念。“那时候需要的是海军的军魂,需要唤醒军人的信仰,有时候信仰真的能战胜一切,尤其在军队里!”
张涵予感慨地说,在了解如何诠释这个军种的过程中,对潜艇兵这个军种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潜艇一旦出航就是几个月,潜艇的战士是要把遗书写好的,当潜艇下潜,舱盖关上的那一瞬间,这一百多人在潜艇里面,就是同呼一口气,百人一杆枪”。军事大V“终南剑客”彭迪也应和了这个说法,现场展示了一封特殊折叠的便笺,他表示遗书是每个潜艇兵出航前的“标配”:“这种叠法代表若我牺牲,请交予家人。其实不只是人民海军,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如此,折射出他们刻入骨血的忠诚。”
针对“声呐兵顶撞艇长”的争议,军事大V“叫我金主编”金昊犀利回应:“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都属于高技术兵种,与陆军不同。在潜艇部队,如果艇长下达的命令不合理,技术人员有权提出异议,甚至以技术人员的判断为准。这体现了潜艇部队作战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军事制片人王强进一步解释:“潜艇在水下航行,无法像在陆地上一样依靠眼睛辨别方向和目标,声呐就是潜艇的‘眼睛’。艇长在指挥作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声呐兵提供的信息。声呐兵就是艇长的眼睛,为艇长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所以在潜艇部队中,声呐兵说出‘别催’这样的话是很正常的,这不是不尊重艇长,而是基于专业判断的正常沟通。这种‘技术民主’恰恰是潜艇部队的制胜密码。”
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源自潜艇官兵们的真实经历。影片军事顾问、潜艇操作顾问杨刚提到,影片中副艇长周培林水下排故障的情节,改编自他担任副艇长时的真实经历。“当年在太平洋执行任务时,潜艇处于半潜状态,三分之二艇身浸入水中,外部环境极其危险。”影片军事顾问、潜艇操作顾问陈志平随即补充道:“排故障时,不远处真有鲨鱼游弋。但任务当前,没人顾得上恐惧。”而电影中机电长的原型,也是杨刚的一位战友,他的事迹令人动容,杨刚讲述道:“我这位战友叫做孟昭旭,他为了抢修设备,两次进入高辐射舱室,最终因伤病牺牲,后来国家授予他烈士称号。他的儿子深受父亲影响,后来也毅然加入了核潜艇部队,延续这份使命。”这段跨越两代的坚守,让“百人一杆枪,同呼一口气”的潜艇兵精神愈发具象。而陈志平的家族也是两代潜艇兵的代表,他本人从机电长成长为艇长,儿子如今仍在潜艇部队延续这份使命。陈志平说:“核潜艇是毛主席说‘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大国利器,它守护的不是钢铁巨兽,而是国家的尊严。”
谈及潜艇部队的发展,杨刚感慨万千。他在核潜艇上工作三十多年,其中担任艇长八年,亲身经历了从一代艇到三代艇的巨大跨越。“当年我们条件很艰苦,冬天在青岛上艇,只能洗凉水澡,因为平时艇上根本没有热水,只有周末澡堂才有。而且去艇上都是走路,周边连围墙都没有。” 他的话语将人们带回那个艰苦的年代,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老一辈潜艇兵的不易。“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家经济发展了,部队建设越来越好。现在的潜艇,设施越来越好,装备可靠性和安全性也都大幅提高。”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是科研人员和海军潜艇部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深海孤舟”到“大国重器”,从“遗书”到“战歌”,《蛟龙行动》用镜头撕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看见信仰的力量。或许,这正是中国军事电影的价值——它不仅是武器的展示,更是精神的传承。当银幕上的“蛟龙”潜入黑暗,银幕外的我们,终于读懂了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