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亲情似乎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象征,亲人之间,似乎本就不该谈及得失,谈了便是生分,便是自私。
可不知从何时起,当你面对亲人的某些行为,开始在心里默默计较起得失,这时候,你或许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变得世俗、变得冷漠。
但实际上,这恰恰可能是你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曾经,我们在亲情的呵护下无忧无虑,觉得亲人的付出理所当然,
但当生活的阅历逐渐丰富,我们开始明白,亲情虽然珍贵,却也并非是脱离现实规则的特殊存在。
计较亲人之间的得失,并非是对亲情的亵渎,而是我们对自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洞察的表现。
一、幼年时期处于本能依赖
在孩童时期,我们处于一种情感混沌的状态,对亲情的感受更多是基于本能的依赖,
父母的关爱、长辈的照顾,我们享受之后,却很少去思考背后的付出与收获。
而心理学上的自我概念理论指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包括对自身需求、价值和权利的认识。
我之前在某乎的帖子看到一位贴主分享他自己的故事,
他叫丁毅,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到大,父母对他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在他的认知里,父母为他付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有一次,妈妈为了给他买一双限量版的运动鞋,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才在某个星期他回家的时候,送给了他。
父母日常的辛苦付出,从未提过什么回报,他也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只知道索取,从未考虑过父母的辛苦。
从那以后,他开始在一些小事上计较,不再随意要求父母买昂贵的东西,并且开始主动承担一些家务。
二、亲情也需要“边界感”的建立
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边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在亲人之间也不例外。
过去,我们常常因为亲情的亲密无间而忽略了边界的存在,认为亲人之间就应该毫无保留、不分彼此,
但实际上,没有边界的亲情往往会带来矛盾和伤害。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母亲重男轻女,将家里的资源都偏向两个哥哥,不断牺牲苏明玉的利益。
苏母支持大儿子上名牌大学、出国读书,不停地拿钱补贴不成器的二儿子,唯独不待见苏明玉,就连学业上也不支持,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明明苏明玉可以冲刺更好的大学,可惜苏母却只让她读本地的大学,原因是学费低。
成年后的苏明玉,开始计较与家人之间的得失,不再任由家人无节制地索取,她的这种计较,其实是在努力建立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边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边界意识的建立是个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边界,才能在亲情关系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付出或受到伤害。
三、爱从来不是单向付出
我们常常认为亲情就是一方无条件地付出,另一方理所当然地接受,
但当我们开始计较亲人之间的得失时,我们会发现,亲情其实是多元的,爱需要双向奔赴。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却在晚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和照顾,
这时候,父母就开始计较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并不是他们变得自私,而是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懂得感恩,明白亲情是需要双方共同维系的。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发布的《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约 70% 的老人表示希望子女能多关心自己,哪怕只是简单的问候和陪伴。
当子女忽视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会感到失落和委屈,也表示亲情中的得失计较,实际上是对亲情质量的一种关注和追求。
计较亲人之间的得失,意味着我们要打破过去对亲情的美好幻想,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当我们开始计较亲人之间的得失时,不要害怕,不要自责,这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然经历,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