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节日被商家们鼓吹成购物节,或者说资本把传统节日打造成购物节,即便清明节也不能幸免。不仅如此,很多洋节也被挖掘出来,或者说人们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要过洋节。资本当然会把洋节打造成购物节,目的在于刺激人们消费,发展经济。但现在似乎洋节并不吃香了,传统节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遇。那么现在还能过洋节吗?
社会发展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项目就会受到重视。传统节日被打造成购物节是资本刺激消费的必要手段,也是权力系统伙同资本一起刺激消费的手段。在传统节日里,人们要买特定的食品,买衣服,顺便也就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盘活了市场,提升了消费水平。资本不仅打造了购物节,而且把传统节日打造成购物节,目的就是刺激消费,加快商品流通过程,也让资本迅速增值,权力系统正好在这种运作中分一杯羹,当然会为资本站台,为了经济发展不遗余力地鼓与吹了。不仅如此,权力系统还会放宽限制,让资本把洋节打造成购物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年轻人会穿西服,吃西餐,还要旅游,购物,要过洋节,尤其是未婚男女或刚结婚的男女,通过过洋节寻找浪漫和刺激,而且在过节的过程中花很多钱。不管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圣诞节,青年男女都要大量花钱,给对方买礼物。这种消费观念很容易形成时尚,也很容易被资本捕获。资本会运作市场,给年轻人提供很多需要,尤其是过洋节的时候,年轻人要买鲜花,买钻戒,买金银首饰,还要成群结伙地出去旅游,开房、吃美食等等,都要花钱。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资本会把洋节打造成购物节,会给年轻人提供很多需要的商品。每次过洋节,年轻人都花费不少的钱。但随着意识形态管控逐渐严格,很多洋节不受人们喜欢了,主要还是官方不提倡,也不禁止,说是让人们自由选择,但大部分人已经摸到了口风,知道官方是什么态度,不能让外国文化完全入侵中国,也不能让青年人完全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节日文化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倘若连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不知道要纪念什么,却对外国节日情有独钟,过外国节日的时候大量花钱,成了全民狂欢,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少有人问津,就很容易丢了传统,按照俗话说就是忘本了。年轻人应该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节日里,高高兴兴地过节,传承文化,而不能只是寻求物欲的刺激,更不能把七夕过成情人节,不能把春节过成购物节,应该认识到文化本身的内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倘若资本经过不断的运作,把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运作成购物节,也无可厚非,因为人们过节的时候不免要购物,而资本开拓了统一而开放的市场,为人们提供了很多需要的商品,本身就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但人们把洋节过成购物节就有些不应该了,因为洋节不是中国的节日,不具备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很多异样的因素,甚至有很多宗教的因素掺杂在里面,而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提倡迷信,也不提倡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求人们信仰马列主义,信仰无神论,信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当洋节传承的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承的文化不一样的时候,就会发生严重的冲突。人们会遵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过好传统节日,而不会主动去过洋节。倘若有人对洋节情有独钟,那么也是他个人的事,可以在家偷偷过洋节,没必要跑到大街上成群结伙地购物和游行,也没必要为了某种宗教信仰去鼓动别人信仰宗教,更没必要把洋节完全过成购物节。在国际和国内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候,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按理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过洋节应该成为时尚,因为过洋节可以刺激消费,尤其刺激年轻人不断消费,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提倡,也不鼓励,态度就很暧昧。全凭人们自己做主,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似乎很自由,但人们分明觉出了风头不对,有点不提倡就是不喜欢的意思。
很多公职单位的人员不过洋节,因为他们懂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意思,也有自己身份的限制,就要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并非那么少,似乎每个月都有,已经被资本打造成了购物节,就没必要再把洋节掺杂进来。只是注重本民族的节日,而排斥洋节,本身有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但这种倾向并没有多少人纠正,也没有多少人说明,凭个人喜好来判断,并不违法,也不违背人们的意愿。倘若人们都喜欢过洋节,那就任由人们去过吧,没人出来干涉。甚至一些地区还要组织警力,专门在圣诞节的晚上,看管购物和旅游的人们。按照资本运作的套路,以后洋节也会被重视,因为洋节已经被打造成了购物节,而且年轻人花费很多,也就刺激了消费。但经济发展不景气,消费出现了降级的趋势。年轻人喜欢攒钱而不喜欢胡乱花钱了,洋节就不再受到重视了,传统节日似乎也不太受到重视,人们只是高高兴兴地过节,至于花费,还是节省一点为好。
洋节还能过,谁喜欢过谁就自己过,没必要造成什么影响,也没必要去购物了。但从长远来看,按照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策略,以后洋节很可能会大张旗鼓地过,因为洋节可以刺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