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陶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对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新联村的潘家银来说,苏东坡笔下的这句诗最为应景——辛苦了两年的大棚橙子迎来丰收。
自从去年10月开摘以来,游客络绎不绝,热闹的不仅是大棚里满眼的橙黄叶绿,还有老潘自己的朋友圈。
刚打上照面,老潘二话不说,就招呼记者先尝为快,剥开一颗黄澄澄的橙子,果香四溢,瓤瓣入口,顿觉心情舒畅。
黄澄澄、沉甸甸的果冻橙挂满枝头。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老潘种橙,说是偶然,也带着必然。曾经他从事建筑行业,天天和工地打交道,每每聊起此事,总被调侃道,“以前是戴着安全帽,现在是顶着破草帽。”
“虽然春节假期结束,但买橙子的不见少,好多都是装礼盒直接带走,忙着都带劲。”老潘说,看着满树的橙子,就是一个喜庆。
老潘跨界,还得从两年前讲起。身为土生土长的新联村人,眼瞅着家门口的地闲置了可惜,总想着能够做些什么,把地给盘活起来。
适逢村里通过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身为新联村党委书记的曹登泽便找到老潘,两人一合计,想法不谋而合:盖大棚、兴产业。
采收果冻橙。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就这样,利用争取来的5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新建6.2亩特色种植大棚。棚建起来了,种什么?让曹登泽和老潘没少费心思。
“起初也想过种石斛,可周期长,而且技术是短板;种蔬菜,拢共就几亩棚,见效慢,所以迟迟没有启动。”本就有生意头脑的老潘直言,要选好品种,不然性价比上不来,带动效果也不明显。
2023年,去浙江考察回来后,两人一拍即合,种“红美人”爱媛28果冻橙。“这个品种口感佳、市场好,而且有对方技术做支撑,就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曹登泽说。
当年,老潘就从浙江象山采购了1000多棵三年半树龄的果冻橙树苗,随即便栽进了大棚,新联村的新农优品特色种植蔬果园项目,在村里扎下了根。
游客采收乐悠悠。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经过一年多的悉心呵护,“红美人”在新联村开花结果,结出了香气浓郁、汁水丰富的橙子。这让老潘如获至宝、兴奋不已,来了客人就将橙子拿出来“显摆”。
“去年10月迎来头茬采摘,虽然产量不高,但也算丰收。”老潘心里有数,果冻橙盛产期在五年后,届时,亩均产量可达7000斤。按目前的行情,一亩效益能有7万元,六亩大棚算下来,就是40来万。
这么一算,一下子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关键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曹登泽盘了一笔账,“头五年,大棚租金3.3万元/年,五年后,橙子销售的10%给到村集体,等到了丰产期,村集体就迎来了增收期。”
昔日闲置荒地,今朝橙满枝头。老潘告诉记者,看好果冻橙的增收前景,待这一茬收上来之后,紧接着就是全面施肥,为来年挂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