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曾踏入上海奉贤区青村镇的青村港老街,这片自2004年起便被列为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土地,尽管当时略显凋敝、残破与杂乱,但市河两侧的民居依然临水而栖,粉墙黛瓦间,桥街相连,江南水乡集镇的遗韵犹存,且保存得颇为完好。
近闻,经过数年的精心修缮与整治,青溪老街已焕然一新,成为了沪上市民探寻水乡古镇风情的新宠。于是,我怀揣着对旧日青村老街的好奇,踏上了重访之旅,渴望亲眼见证它的蜕变,是修旧如旧,还是古韵犹存?
如今,我终于再次踏足这片阔别十余载的土地——青村。
青村,古称青溪,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末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岁月。宋初,移民纷至沓来,渐聚成村,因溪水穿村而过,两岸芦苇葱郁,故得名青溪。
元末明初,青溪逐渐兴盛,成为滨海小镇。至明嘉靖年间,更是发展为商品集散之地。清雍正年间,更名为青村港镇,舟楫往来如织,百货云集。自民国以降,始称青村。
往昔,水运繁盛,江南水乡古集镇星罗棋布。然而,随着现代陆路交通的兴起,许多水乡集镇因失去水陆交通之便,商贸经济功能渐弱,逐渐凋零,有的甚至由集镇蜕变为普通村落。
那些历经沧桑、年久失修的老街,大多支离破碎,原住民纷纷离去,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其中,老屋墙体斑驳、屋瓦残损、门窗破败、庭院杂草丛生,原有的水乡集镇特色与人文风貌几近消失。
所幸,青村水乡集镇的遗韵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老街傍河而筑,小街曲折蜿蜒,主要街巷与河流平行,次要巷弄则多与河流垂直。河街之间,既有单侧有街,也有双侧有街,更有夹水而居之景,传统江南水乡老街与河流的格局及风貌得以延续。正因如此,青村老街才具备了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天忽然下起了小雨,雨中青村港两岸景色另有一份静谧而灵动的美。
穿过一条名为“满洲弄”的巷弄,不久便可见东西向的青村东街。显然,青村老街上的许多房屋已经过改造修缮,有的甚至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重建,往昔的斑驳与破败已不复存在,部分粉墙上还题写着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等古诗词,增添了几分诗意。
青村的老建筑皆为传统中式木质结构的江南水乡民居,沿河而建,粉墙黛瓦,桥街相连。木梁柱、石基础,山墙多为观音兜式,相较于徽派的马头墙,更显柔美与流畅。
继续东行百余米,便可见中和桥。此桥南北横跨青村港市河,为单跨四拼石板平梁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
桥长17米,中跨6.28米,宽2.07米,高3.85米,石梁上桥名清晰可见,两侧石柱上楹联犹存。十年前我初访青村时,此桥桥堍旁尚有碍眼的杂屋,而今杂屋已拆,中和桥景观更显敞亮。
过中和桥,便是青村南街。沿新修的长廊西行,可尽情欣赏对岸青村东街枕河而居、粉墙黛瓦、桥街相连的景致。临河房屋的立面、吊脚楼、河埠头皆经过精心修缮与恢复,修旧如旧,令人赏心悦目。
青村河街的部分河段呈现双侧有街或夹水而居之景,但主要以单侧有街为主。市河北岸为青村老街,南岸则未成街,却有数株香樟古树临河而立,亭亭如盖,郁郁葱葱,为青村河街平添了几分韵味。
沿青村中街西行,可见部分民宅仍在整修之中。眼前的海秀石牌坊残件,乃是我十年前未曾见过的景致。此牌坊又名“张弼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30年),现仅存东侧二横二柱,高3米,宽2.8米,其上玲珑多姿的浮雕依然可见。
牌坊幸得保存于民宅院落内,前两年民宅拆建翻修时被发现,经文物部门鉴定后被停工保留,得以留存至今。
十年后重访青溪,初遇骤雨,后见夕阳。经过精心修缮与整理的青村街景与市河两岸,已焕然一新。尽管斑驳的墙面因粉刷一新而少了几分历史沧桑感,但水乡集镇的韵味并未完全消失,反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青溪两岸,晴雨皆宜,令人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