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家鼐 吴茂圻
编者按:当年一曲《无锡景》艳惊四座,今年无锡作为央视蛇年春晚四大分会场之一,令人目不暇接的锡城美景将通过春晚舞台硬核展示给全世界。此时的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内外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祥和,在这里即将展开一幅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绚烂画卷。以清名桥为核心的南门古运河段,曾被认定为“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形容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今年除夕,无锡史志选择了1986年文史资料里的《古运河上的清名桥今昔》一文,因文中的“今”距今已近40年,所以题名改为“历史上的清名桥”,以飨读者,顺祝诸君除夕快乐,来年心想事成、平安顺遂。
1986年的南长区(编者加注:2016年2月,原崇安、南长、北塘三城区合并成梁溪区)地形,有如向北展翅飞翔的大鸟,以南长桥为鸟首,钢铁桥至化肥桥一带为鸟尾,则东门至亭子桥以东为右翼,西门至锡惠桥以西为左翼。而古运河纵贯其中,有如大动脉于鸟之躯体,其中心处则是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的清名桥。
1987年绘制的无锡市南长区政区图
就历史时期而言,伯渎港开发最早,相传三千多年前吴泰伯定居梅里(今梅村)后即率众开凿。之后吴王阖闾西攻强楚,夫差北上伐齐,都通过伯渎港水路运兵送粮。夫差还开挖了另一河道,与伯渎港丁字形相接,即运河的雏形。隋大业时加以贯通,使运河初具规模。唐元和八年(813),刺史孟简疏浚伯渎港,使之北通常熟,东南方经梅村接通鹅湖(即荡口鹅真荡)。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修浚完善,伯渎港反而成为运河的一条支流。
明代万历年间,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建造一桥,原名清宁桥,它横跨古运河两岸,于是水陆兼通,成为锡城南区要道。清康熙八年(1669)知县吴兴祚重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小修。咸丰元年(1851)知县张印坦重修,因避道光皇帝“旻宁”讳,改称清名桥。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同治八年(1869)由本邑恒善堂的吴汝渤、赵棨、杨庭萼、朱浩等集资重建,桥身花岗石质,单拱分节并列式,用榫卯而不用灰浆。桥西三十六级,桥东因地势较低三十七级。桥拱内东西两壁各有刻石一块,叙咸丰元年及同治八年两次修建事。迄今(编者加注:文中“今”均指1986年)一百十余年,桥基保持良好,栏石无缺,为无锡现存规模最大和最为完整的古桥梁建筑。
清名桥(1959年摄)
无锡运河俗称塘河,城北段叫北塘,城南段叫南塘。又以清名桥为中心,桥西叫南上塘,桥东叫南下塘。南塘在宋元明清历代为驿道,南门外设驿站,供驿卒住宿(今马昌弄口“凤凰美发厅”处。马昌弄原名“马厂”,作驿马歇息用)。
南上塘既为驿道,邮递官牍文书之驿骑奔驰频繁,尘土飞扬,路旁运河内漕舶转运粮饷,漕丁横暴。再加官宪往来,地方循例迎送,百姓回避。因而在明代初年,驿道旁极少居民,更无店面,仅在清名桥以南数百米处有“双忠祠”,船民奉为“水仙”(清康熙时又建南水仙庙),路过即入内祈祷,因而漕舶粮船遂于此泊宿。明嘉靖年间,清名桥略北建镇塘庵禅院,占地十亩,庵堂门前驿道上铺设石板,上有凉棚,南北行人借以歇息。
明万历年间建桥后,沟通运河两岸,水陆运输畅通,集散方便,于是桥东之南下塘及伯渎港一带,因无驿骑漕舶之扰,逐渐繁荣起来,自然形成集市。同样原因,在跨塘桥、南北长街一带,遂以黄泥鿍为行商集散地。
清名桥枕河人家(上世纪60年代摄)
清末光绪年间,沪宁铁路建成,电报线路架设,驿骑遂废,漕粮改道,于是清名桥上下塘及伯渎港沿河商市更为繁荣,粮行众多,店铺林立,为东南各乡重要集市。江坡(即江溪桥)、坊前、梅村、鸿声、西仓、甘露、荡口、墙门、后宅、新安、华庄、望亭北桥及落霞桥等地,均有航船(俗称班船)与清名桥附近往返,总数近二百余艘。每日到清名桥附近粜售稻麦土丝等农副产品,购买布料油饼等生活肥田用品,在两熟收成、蚕茧上市及逢年过节时,人们摩肩接踵,拥挤异常,甚至桥上两侧也搭起棚房,设摊营业。
运河东岸、伯渎港南岸之三角地区,旧称老窑头,现名大窑路,居民自明代起就以烧制砖瓦为业,所产青砖,敲击响亮,坚固耐用,名闻遐迩。最盛时烧砖土窑达百座左右。有伯渎桥与清名桥成犄角相通。桥间官设厘卡,勒收厘金。
旧日天气晴朗时,登桥远眺,运河两岸住房栉比,北望锡惠二山,龙光塔、头茅峰,屋塔清晰。南向,据目力强盛者云,可及望亭北桥。运河中帆樯相接,牵引不绝。西岸驿道,高低起伏,港湾曲折不齐,东岸窑烟弥漫,柴堆层叠。后来丝厂兴盛,粗壮烟囱四面矗立。故桥拱北面有石楹联云:“锡岭龙峰对峙……”“梁溪伯渎媲美……”每联有十四字之多。
解放以来,随着国家建设突飞猛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清名桥也起了根本变化,桥上棚房拆除,经过修葺,宽广平坦,桥名新刻,光彩醒目。1959年桥西拓宽街道,将桥堍改成马鞍式,南北各有十六级。1983年又在桥东南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邹一桂①撰文的“重修清宁桥记”;一为同治九年(1870)“修建清名桥记”,保存完好无损。
运河两岸,除保留原有住房风貌,永驻古运河遗迹外,堤岸修筑整齐,花坛相间排列;桥西称南长街②,一路林荫如盖,车辆来往不息;大窑路上窑烟不见,丝厂烟囱黑龙消除。高大厂房林立,多层新村群起,高压线路纵横,各类商店毗邻。改革开放带来城乡巨变,各乡镇汽车通达,供销社普遍设立,挂机农船,手扶拖机替代了班船、肩挑。外宾侨胞之游艇轿车到此游览观光,无日不有。间或摄影留念,素描速写。横亘在古运河上的清名桥已成为无锡旅游重点之一。1986年春,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会长山田广作先生和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先生来无锡访问,游览了无锡风景区和清名桥,创作了《无锡旅情》和《清名桥》两首歌曲,扩大了无锡清名桥在国际上的影响。
①邹一桂(1686-1772),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无锡人。雍正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授资政大夫,是雍乾间著名花卉画家,间作山水。著有《小山画谱》《小山诗钞》等。
②旧日自南吊桥(今南长桥)至黄泥桥一段称“北长街”,黄泥桥至跨塘桥堍一段称“南长街”,跨塘桥堍至日晖桥一段称“南棉花巷”,日晖桥至塘泾桥一段称“南上塘”。统称“南塘”。解放后,自1959年起南长桥至化肥桥统一改名为“南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