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糖尿病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1990年以来,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在30年间增长了3倍,糖尿病的死亡率自2000年以来也在持续上升。

其中,我们熟悉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特征。根据传统观点,胰岛素抵抗主要发生在骨骼肌、脂肪和肝脏等代谢靶组织中。当这些代谢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无法有效响应,就会导致血糖无法被正常吸收。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胰岛素要通过血液运抵这些靶组织,首先需要穿过血管内壁的屏障,也就是血管内皮细胞。近些年来,科学界意识到,这个跨膜过程是胰岛素在体内作用的限速步骤。这些不起眼的细胞,与2型糖尿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片来源:123RF

和那些代谢细胞一样,血管内皮细胞同样含有胰岛素受体。内皮胰岛素受体的激活导致一氧化氮合酶活化、生成一氧化氮,从而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胰岛素和葡萄糖向靶组织的输送。而在肥胖人群中,内皮细胞的胰岛素信号通路常常被抑制,导致全身性胰岛素抵抗。不过,内皮胰岛素抵抗背后的确切机制一直是个谜。

本周,《科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揭开了这一谜题的关键。研究发现,名为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的激素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的胰岛素信号传导,最终导致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身性胰岛素抵抗。而通过阻断肾上腺髓质素受体,可以改善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这一发现为肥胖相关代谢疾病带来了全新靶点。


这项研究始于对G蛋白在内皮细胞中功能的探索。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Stefan Offermanns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注意到,在敲低了内皮细胞中的Gαs蛋白后,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及其下游信号传导增强,说明Gαs的存在会抑制内皮细胞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接下来,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筛选发现,敲低钙感受器样受体(CALCRL)起到了与敲低Gα s 相似的效果。

在内皮细胞中,CALCRL正是肾上腺髓质素的受体。就这样,肾上腺髓质素作为这项研究的主角走入了作者的视线。无论是使用siRNA敲低CALCRL,还是用肾上腺髓质素受体拮抗剂肽进行处理,都会增加胰岛素受体磷酸化。

研究还发现,肾上腺髓质素对下游信号传导的抑制作用,可以被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所阻断。肾上腺髓质素是如何通过PKA来抑制胰岛素信号的?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PKA可以激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实,肾上腺髓质素通过PKA,将PTP1B的特定丝氨酸位点磷酸化,从而增强其活性。而PTP1B正是胰岛素受体的主要负调控因子,PTP1B的活性增强,就意味着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受到抑制。

到这里,一条由肾上腺髓质素激活的Gαs-PKA-PTP1B信号通路开始浮出水面。在肥胖状态下,脂肪细胞大量分泌肾上腺髓质素,通过这一通路为胰岛素抵抗提供了解释。


研究机制示意图(图片来源: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

为了进一步验证体外细胞实验的发现,研究团队构建了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Gαs和CALCRL的小鼠模型。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状态下,这些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得到了改善,并且岛素诱导的骨骼肌血流灌注得到了增强。

此外,在肥胖小鼠和肥胖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肾上腺髓质素结合蛋白(CFH)水平升高,进一步支持了肾上腺髓质素在肥胖相关糖尿病中的关键作用。


在超重糖尿病动物中抑制肾上腺髓质素受体,胰岛素抵抗就会降低,最终改善代谢状态并降低血糖水平。(图片来源: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

最后,为了检验能否通过抑制内皮肾上腺髓质素受体及其下游信号传导,来恢复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研究团队设计了内皮特异性Gαs或肾上腺髓质素受体缺陷的小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的实验环境下,这些小鼠的葡萄糖耐受性很快得到改善,并且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而使用肾上腺髓质素受体拮抗剂肽治疗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小鼠,可导致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

由此,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肾上腺髓质素通过激活内皮细胞中的Gαs-PKA-PTP1B轴,抑制胰岛素受体磷酸化,从而导致内皮胰岛素抵抗和全身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此外,肾上腺髓质素与结合蛋白CFH的协同作用,可能是肥胖相关糖尿病中内皮胰岛素抵抗的重要驱动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胰岛素抵抗除了在2型糖尿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因此,内皮细胞可能成为这些疾病中胰岛素抵抗的共同节点,靶向内皮胰岛素信号通路可能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

参考资料:

[1] Haaglim Cho et al., Endothelial insulin resistance induced by adrenomedullin mediates obesity-associated diabetes.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r4731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