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为了方便新四军向江北转移,经过军部批准,第三支队第五团与军部特务团合编,成立了新四军第三纵队,也被称为右路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新四军血战数昼夜依然未能突围,最终只能分散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散突围阶段,新四军军长叶挺曾亲自到第五团的驻地,向第五团下达了重要任务,第五团的全体人员置生死于度外,两次掩护军部突围。那么,第五团的突围情况怎么样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讲一讲新四军第五团的历史。新四军第五团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闽北红军游击队,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闽北红军游击队留守根据地,他们进入深山之中,风餐露宿,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新四军成立,闽北游击红军的主力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团,投身抗日救国的烽火狼烟当中。1941年,皖南事变期间,新四军第五团归属于第三纵队指挥,其中徐锦树担任团长,林开凤担任政治委员、梁金华担任参谋长、何志远代理政治处主任。



1941年1月7日晚上,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自到第五团的驻地,向第五团下达了阻击国民党第七十九师、掩护军部与大部队突围的命令。同时,叶挺要求第五团无论如何也要在高岭地区坚守三天三夜。

第五团是军部的后卫,接到命令后,他们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整装待发,向着高岭方向前进。到达高岭后,那里已经有国民党的一个营,因为双方服装相似,第五团就假装是来换防的部队,因此,几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高岭,而且自身也没有损失。



第五团犹如天助一般,不仅在高岭地区坚守了三天三夜,而且还缴获了大批物资弹药,完成了掩护军部突围的任务。完成任务后,第五团以为军部已经突围成功,于是就沿着路线追赶军部。然而,军部突围并不顺利,不久后,第五团在石井坑追上了军部。

叶挺见第五团建制完整后非常高兴,特地杀了一匹军马,让第五团饱餐一顿。同时,叶挺也第二次向第五团下达了掩护军部突围的命令。当时军部集中在石井坑一带,而东流山是石井坑的屏障,守好东流山不仅能顺利掩护军部突围,而且也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第五团奔赴东流山,第二次掩护军部突围。可惜的是,在东流山作战期间,第五团遭到敌人的围攻,虽然歼灭大量敌人,但自身亦遭遇较大损失,6个营级指挥员2个牺牲3个负伤,牺牲的战士也越来越多。

时间很快就来到1月12日黄昏,此时第五团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团只剩下不到百人(也有一说百余人)。团长徐锦树、政治委员林开凤被俘(徐锦树后续在越狱时壮烈牺牲,林开凤则被敌人杀害)。参谋长梁金华亦重伤被俘,不过,梁金华参与了新四军改编的谈判,身上有一张国民党的通行证,他利用这张通行证住进国民党医院中养伤,后续寻找机会顺利逃出医院,与大部队会合。



在最后阶段,第五团代理政治处主任何志远站了出来,宣布全团由他负责坚守阵地。天黑之后,何志远带领剩余人员撤下东流山。此后何志远成功突出重围,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另外,突围成功的梁金华也在1961年晋升为少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