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车市将加速驶向智能驾驶时代。在这场变革中,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的积极布局,展现了产业转型的决心,也预示着智能驾驶将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是逐步走向普及的标配功能。
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市场成熟,“全民智驾”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这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将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生态,开启智能出行新纪元。
一张图片引发股价大涨。
昨天,比亚迪发布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比亚迪将于2月10日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比亚迪提出,希望通过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让每一个人都能畅享高阶智驾。
受此消息影响,继昨日A股直线涨停后,比亚迪今日开盘继续高开高走,盘中一度达到330元/股,创3个多月新高,报收326.9元/股,市值再次突破9500亿元。
而按照此前媒体透露的信息来看,比亚迪在2025年产销规划中,希望其中至少60%能够搭载高速NOA及以上的智驾系统,有望拉动NOA成为10万元-15万元车型的普及型配置。
事实上,除比亚迪外,伴随着上半场电气化转型成果初显,包括吉利、长安、长城、奇瑞在内的众多传统车企,也在争相加速智能化升级,一方面不断横向扩大品牌整体智驾渗透率,另一方面持续纵向推进高阶智驾迭代升级。
而随着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众多车企开始在今年集体发力高阶智驾,中国车市可能会从2025年开始,正式进入全民智驾时代。
比亚迪发力高阶智驾
如果只说高阶智驾落地的话,其实早在2023年,比亚迪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就已经在腾势N7(参数丨图片)上车。此外,2024年,比亚迪旗下的仰望U8、腾势N7、汉EV、宋L EV、海狮07 EV、海豹等车型,也都已搭载自研“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既然比亚迪高阶智驾落地的步伐一直都在稳步推进,那为何唯独这次比亚迪只发布一张图片,便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震动呢?
原因就在于,这次比亚迪的高阶智驾将不再局限于品牌、产品的定位和定价,有望将高阶智驾的门槛降低到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
新车新技术从比亚迪经销商处了解的信息来看,今年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将全面铺开,无论是百万级的仰望U8,还是10万元级的海豚,都将具备高阶智驾能力,区别只在于是否是否具备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和高速NOA能力。
据比亚迪经销商透露,今年推出的具备高阶智驾能力的车型,会在车辆尾部添加带有“天神之眼”标志。
其中,蓝标“天神之眼”会搭载英伟达Orin N或地平线J6M芯片,基于纯视觉方案实现高速NOA;红标“天神之眼”搭载Orin X芯片,基于激光雷达方案,实现城市NOA(不排除未来红标“天神之眼”也能实现城市NOA)。
事实上,为了快速追上高阶智驾领域赛道的领先玩家,过去几年比亚迪在高阶智驾研发上,可谓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作为自主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领头羊”,比亚迪早在2023年上半年的一场内部会议上,就曾正式确认,将智能驾驶升级为比亚迪的核心战略之一。随后,比亚迪在内部对智驾研发团队进行了一系列人员和组织架构调整,同时对外启动大规模招聘。
而到2024年年初,比亚迪进一步发布“整车智能”战略,并表示未来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同时,比亚迪再度调整智驾研发团队,对原产品规划与汽车新技术研究院进行重组,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新技术院”,下设三支研发团队,分别为智能驾驶开发中心、天璇开发部和天狼开发部,依次负责方案量产与交付、大算力平台自研和低算力平台自研。
在内部强大研发团队的支持下,比亚迪智能化转型迅速取得出色进展。
比如,仰望U8搭载的是“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DiPilot600,2025款汉DM-i和汉EV搭载的是DiPilot300,2025款宋L EV则搭载的是DiPilot 100。这里 DiPilot 100 /300 /600主要差异在于智驾芯片,DiPilot 100的芯片是地平线征程5,DiPilot 300用的是单颗英伟达OrinX,DiPilot600搭载的是双OrinX。
此外,今年即将上市的腾势N9、唐L等车型,也将搭载“天神之眼”系统,实现比亚迪20万以上主销车型广泛覆盖。
而2024年12月24日起,比亚迪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通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可实现“全国都能开,有路都好开”。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全力推进智驾自研,比亚迪还与博世、华为、Momenta、地平线、英伟达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比如,比亚迪方程豹豹8就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未来方程豹品牌其他新车据悉也会与华为一起开发。
很显然,虽然过去几年比亚迪在高阶智驾领域,并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成果,但在将“高阶智驾”上升到战略层面,并且大资金、大人力投入后,比亚迪也终于收获了非常多的智驾技术,而2025年,正是比亚迪将技术转化为成果的关键一年。
传统车企集体发力
过去,高阶智驾赛道的头部玩家,要么是“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要么是华为、Momenta、大疆这样的科技公司。
传统车企这边,过去几年虽然也有不少车企也在大力推动高阶智驾系统的自研,但技术落地的效率远没有新势力和科技公司快。
这也导致在高阶智驾赛道,传统车企给外界的普遍印象就是“沉默”。
但从2025年开始,这种局面将迎来改变。除比亚迪外,包括吉利、长安、长城、奇瑞等传统车企,在今年将集体发力高阶智驾,加速推动旗下高阶智驾系统的落地。
吉利这边,从去年8月,也就是发布《台州宣言》的前一个月,就开始整合旗下智驾团队,将“十指握成双拳”,更高效地推动高阶智驾技术的加速落地。
此前,吉利的智驾团队分布于研究院智驾中心、极氪自研智驾团队、路特斯智驾团队、亿咖通、福瑞泰克5个部门内。而在内部整合后,吉利设定了一个整合小组,由极氪副总裁陈奇为组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郭阳与路特斯副总裁李博担任副组长。吉利旗下智驾将仅保留两套方案,分别针对大众主流市场和高端豪华市场。
而按照规划,2025年,吉利的两套智驾方案将加速落地,面向大众主流市场的智驾方案,除现有的自适应巡航(ACC)和自动紧急制动(AEB)之外,自动泊车辅助(APA)和高速领航辅助驾驶(HNP)功能有望下放到入门车型之中;面向高端豪华市场的智驾方案,则会搭载涵盖城市、高速以及隧道切换的‘端到端’L3级智驾技术。
长安这边,则选择了跟比亚迪相同的路线,即自研、合作两手抓。
去年10月21日上市的长安启源E07,是首款搭载长安自研“长安智驾”的车型,可以实现高速领航和泊车辅助功能,未来还可以通过升级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而为了布局高阶智驾赛道,早在2023年,长安汽车便引进前百度自动驾驶“元老”陶吉,担任长安汽车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主导长安智驾系统自研。随后在陶吉的带领下,长安汽车迅速组建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强化智驾自研。
与此同时,针对长安深蓝和阿维塔,长安汽车还与华为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深蓝旗下S07、L07两款车型,均已搭载华为乾崑智驾解决方案。而阿维塔,从早期与华为围绕“HI模式”合作,到今年8月正式入股华为引望,与华为开启“HI Plus”合作新模式,更是先后在旗下阿维塔11、阿维塔12、阿维塔07等多款车型上搭载了华为智驾解决方案,其中阿维塔07也是首批搭载华为乾崑ADS 3.0的车型。
按照长安汽车的规划,未来长安高阶智驾将全系标配500TOPS的算力,长安汽车的目标是,2027年成为智驾行业领导者。为此,长安汽车计划在未来3年向全球推出37款全新数字化智能汽车产品,未来5年计划投资2500亿元,新增约1万人的科技创新团队。
另外还有奇瑞、长城等,过去一段时间也相继宣布加大智驾布局。
去年,奇瑞也发布了面向未来的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方案,进化大卓智驾C-Pilot 4.0到C-Pilot 5.0,标志着奇瑞智能车全面进入高阶智驾NOA元年。在此基础上,奇瑞明确宣告“2025年,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气了”,甚至还提出了“必须进入行业头部”的目标。
如果说智驾赛道的上半场,主角更多还是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的角逐,那么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也将陆续驶入智能驾驶核心竞技场。
“全民智驾”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传统车企选择在2025年,全面推动高阶智驾的落地,原因还是在于高阶智驾的技术、产业链和市场已经成熟,中国车市的“全民智驾”时代即将来临。
从技术角度来说,从早期的规控算法到去年大热的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让高阶智驾能力和体验有了质的飞跃,高阶智驾系统已经从“能用”进化到了“好用”的阶段。
特别是随着2025年开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或许将加速推动中国进入“全民智驾”时代。
虽然如今的端到端智驾已经非常强大,但“算力”始终是困扰高阶智驾普及的最大障碍,特别是随着美国芯片制裁的加码,车企和科技公司如何确保端到端智驾的快速迭代能力,成为了最大问题。
而DeepSeek却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泛化能力好又方便部署的大模型,这也意味着如果车企、科技公司彻底接入DeepSeek,有可能大幅提升高阶智驾能力的迭代速度。
事实上,已经有车企已经开始接入DeepSeek。就在昨天,吉利宣布其自研大模型与DeepSeek已完成深度融合。
据了解,携手DeepSeekR1模型,吉利将对星睿车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车主动交互端侧大模型等进行蒸馏训练。
届时,吉利智能汽车AI不仅能对用户的模糊意图实现精准理解,进而准确调用约2000个车载接口,还能基于车内外场景主动分析用户潜在需求,并为用户主动提供车辆控制、主动对话、售后等服务,智能交互体验将大幅提升,加速AI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普及。
未来,DeepSeek R1的生成能力可以用来模拟复杂驾驶场景,加速算法迭代……这意味着,未来吉利高阶智驾的迭代速度会更快。
受此消息影响,吉利汽车港股今日午后涨幅一度超10%,收盘涨8.05%,报17.72港元,成交额40.56亿港元——可见资本市场对DeepSeek赋能高阶智驾前景的看好。
除技术的突破和成熟外,经过前面几年的“拓荒”,如今的高阶智驾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推动了智能驾驶成本的快速下降。
以激光雷达为例,2020年单个激光雷达成本高达数万美元,而2023年已降至500美元左右。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L2级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将降至1000美元以下,L3级系统成本将降至3000美元以下。成本下降为智能驾驶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经过华为、小鹏等国内“高阶智驾先驱”对国内市场的教育,消费者对于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显著提升。
J.D. Power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达到72%,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其中,90后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支付意愿最强,平均愿意支付车价的15%作为溢价。
技术永远是市场的根基,市场永远是技术的引擎。当市场有需求,那么技术的产业化速度将会呈几何级增长,而2025年,正是高阶智驾全面爆发和普及的一年。
每个时代的到来,总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全民智驾”时代同样如此。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其中智能驾驶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谁能占据先发优势,便能分到更多蛋糕,特别是对于比亚迪、吉利、长安等拥有庞大销量基盘的车企而言,只要在“全民智驾”时代率先占据先发优势,便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以及应对未来更复杂、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底气。
机遇也伴随着挑战,随着“智驾平权”,未来的用户特别是油车和入门级新能源车的用户,对于产品是否具备高阶智驾能力会提出更高要求,而这对于那些不具备高阶智驾落地能力的车企,也将带来更大的市场挑战。
国内车市新一轮的“内卷”,即将上演!
2025年,中国车市将加速驶向智能驾驶时代。在这场变革中,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的积极布局,展现了产业转型的决心,也预示着智能驾驶将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是逐步走向普及的标配功能。
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市场成熟,“全民智驾”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这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将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生态,开启智能出行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