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所必须经历的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述特色充分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特点。百年征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阔步前行,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突破人类发展瓶颈提供了解决思路,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积极探索人类现代化新路径提供了新引擎,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积极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了中国智慧,具有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意义。
大美中国·如歌冬韵。图/中经视觉 赵广亮 摄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内在逻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坚守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住了“人民”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于现实的个人来理解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等思想和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由于找到了“现实的人”这一历史的真正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建立了群众史观。马克思强调:“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进一步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还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马克思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指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内在逻辑,突破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性”理解。在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逻辑下,“人”被视为实现资本增值的工具,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切身利益被损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唯经济论”发展模式的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成功规避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陷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在时代发展潮流中不断提高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能力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全新的视野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不断根据新的形势把它一以贯之地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进行学理阐释的过程。并且,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彰显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追求的时代表达,从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也释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天下情怀和历史视野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在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的基础上向更高阶段迈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得更加繁荣,锲而不舍地创造更加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伟大范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赓续传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生动创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成就,使科学社会主义以全新的面貌在21世纪登上了更高的国际舞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又基于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明根基,经过独立自主地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串联式”的现代化模式,走出了“并联式”发展的新路径。与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叠加发展,构建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格局,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径选择。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发展模式。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破解了这个“现代化悖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呈现出“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模式。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路。西方现代化在起步阶段充满了战争和掠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困。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从不输出殖民、战争和冲突,完全以和平、合作与共赢方式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坚守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曾经长期主导人类历史演进和文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占据领导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本身存在的贫富分化、社会撕裂、霸权主义等诸多问题和发展缺陷日益暴露,这种文明形态在全球的统治力也在不断下降。
中国式现代化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途径,演绎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进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是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框架。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创造和提升,人的文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亦在‘五大文明’的整体推进中彰显和实现”。第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民主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标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搭建起完备的政治平台。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注重提升人民思想境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动力。第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生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并赋予其中国特色,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第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人向自然的不断复归。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以平衡而充分地发展满足人民高层次、多样化需要,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在本质上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
综上,中国共产党以心系天下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始终把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同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仅立足于国内,而且放眼于人类的未来,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内在逻辑和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期忽视,为摆脱当今世界发展现实困境、解决世界性问题、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党支部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