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温暖明媚的新春。当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本报记者怀揣着激动与思念,踏上归乡的路途。家乡,不仅是孕育记者的土地,而且是一面反映时代的镜子。今年,家乡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乡亲们对法治有了哪些新期待?一起来看。

法官进村普法成常态

春节将至,村村寨寨洋溢着欢声笑语,家家户户悬挂着大红灯笼,各地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普法的脚步未曾停歇,宣威市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开启了新一年的普法之旅。

1月27日清晨,普法大喇叭在深山中的村寨响起。与往常不同,这天,村民们听到的是老法官们温暖而亲切的声音:“乡亲们,我们是普法队,给大家拜年啦!春节过后,大家即将外出务工,我们特意来为大家解答相关的法律问题。”宣威市人民法院的郭明利、王飞、包崇俭3名法官开始了“走村串寨”的普法行动。

第一站,3名法官来到宣威市格宜镇大兴村委会法马坡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他们针对村委会在日常普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研,并逐一答疑解惑。

午间,阳光明媚而温暖。听到大喇叭传出亲切的召唤声,村民们纷纷赶往村头的小院。3名法官召集的普法“院坝会”在互问互答中有序展开。

“我儿子在工地上打工,施工时被高空滑落的钢管砸伤,住院3个月,我们多次找老板协商,但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我丈夫在工地上打零工,老板一直拖欠工资,怎么办?”

“我借给亲戚1万元,但他一直未归还,怎么办?”

村民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

“乡亲们,别着急,我们会帮你们解决问题的。”3名法官逐一解答问题,并提醒大家:“法律是保护每个人的武器,你们要紧紧握住它。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通过合法途径向当地相关部门反映,寻求帮助,切不可采取违法的方式解决问题。”

“乡亲们,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才是最好的方式。”“遇到法律问题,一定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官们耐心地引导大家,遇到法律问题要学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3名法官上门为大家解答疑惑,为外出务工的村民们送来了‘及时雨’,给他们送上了‘护身符’,让大家安安心心外出务工。”村干部这样评价道。

“他们上门普法,解答我们的法律难题,讲解的都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急需的法律知识。他们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帮我们解了心中的‘郁结’。”村民柴大叔感慨地说。

近年来,宣威市人民法院积极加强基层普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法院在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村社结对联动,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条道路。 本报记者 甘仕恩

花山节上“警色”浓

1月31日,大年初三,天空万里无云,是难得的好天气。11时30分许,匆匆吃过午饭后,砚山县公安局平远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便分组赶往辖区花山场开展安保工作。记者跟随平远派出所教导员李益鹏一行,乘车向辖区大白户村委会驶去。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的传统盛大节日。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平远镇的花山场上便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花山节期间,守护群众安全“踩花山”,成为平远派出所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经过半个多小时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大白户花山场。此时,花山场上人声鼎沸,来自周边各村寨身着五彩霞衣的苗族群众以及各族群众正从四面八方不断涌入花山场。

据该花山场负责人介绍,大白户花山节从1月29日开始至2月6日结束,其间,不但有民歌对唱、花灯表演、民族文艺表演、爬花杆、选美、选帅、斗牛等活动,还可品尝地方特色美食。

听取花山场负责安保工作人员介绍的情况后,李益鹏把警力分成两个小组,开始巡逻工作。

李益鹏说,今年辖区到镇政府备案的花山场有4处,为确保花山节各项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派出所把警力分成4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花山场的安保工作,并与相关部门安保力量协同配合,全力保障活动现场及其周边的治安、交通秩序,做到警力全员覆盖和无缝对接,确保活动秩序井然,安保工作无漏洞、无死角。

傍晚,随着花山场内的群众逐渐散去,平远派出所民警辅警才结束一天的花山节安保工作。

据悉,春节期间,平远派出所每天投入警力150余人次,保障了辖区安全稳定,群众高高兴兴度过了又一个平安年。 本报记者 孟维东

年味四溢“法味”飘香

在家乡,最常见的景象就是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油菜。每年春节前后,金黄色的油菜花总会星星点点地迎春绽放,给春节增添喜庆气氛。

我的家乡在罗平县九龙街道办格克村,全村80多户人家分散成新寨、小寨、大寨、梯子田、小水井5个更小的村寨单元居住。

近些年,村寨近一半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青壮年要么是父母亲年岁较大、体弱多病需要照顾,要么是自己的孩子还小需要照料。只有极少数青壮年是因为会做一些小生意,能够在家门口赚到钱才留下的。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一直较为平安和谐。从我记事起,村子里就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邻里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小纠纷,在一些长辈和年长的人的劝说下,基本很快就能解决。

每年春节前,像油菜花开放一样准时的便是外出务工人员按时返回家乡。今年跟往年一样,进入农历腊月间,外出务工的人们陆续返回村子,遵从农村的风俗习惯,吃酒做客、走亲串戚,准备年货。

春节前,记者回到家乡时走访了部分返乡村民,大部分人对电信网络诈骗基本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因为他们相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谁会不付出劳动就能轻松赚到钱。同时,这些年他们务工所在地对反诈骗的宣传比较多,大家都学到了一些法律常识。

春节期间,在家乡,跟鞭炮一样响彻云霄的是村里的大喇叭。大喇叭在党的政策宣传、法治宣传等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放鞭炮要远离柴草堆,远离房屋和人多的地方。”“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家里用炉灶烧火煮饭的,要把窗子打开,睡前要把炉灶里的火熄灭或者把炉子提到外面。”“来历不明的红包不要轻易去领,当心网络诈骗。”……这些与乡亲们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常识,大喇叭每天都在播放。

据了解,每年春节期间,罗平县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都要精心筛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编辑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法言法语”,通过讲故事、讲案例、讲法条、讲常识的方式,用乡村大喇叭进行播放,法治之声响彻全县的大街小巷、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营造了家家户户在家就能听法、学法的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 朱光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