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豪新

“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就没有今天我们一家人的团圆。”近日,在眉山市救助管理站,一个特殊的认亲场面令人动容,由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护送归来的代婆婆,终于见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儿女。看着眼前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妈妈,代婆婆的女儿小兰(化名)既激动又感伤:“10年多了,我都以为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团圆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期盼。2024年以来,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拓宽甄别和寻亲工作渠道,借助人像比对等科技手段,帮助多位受助人员成功找到亲人、踏上回家的路。在民政人的努力下,像代婆婆和小兰这样亲人重逢的感人场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次次温馨上演。

暖心救助照亮回家的归途

“婆婆,起来没有,穿衣服啦,今天要回家咯!”2025年1月8日早上9点,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轻轻敲开代婆婆的房门,帮助她穿衣、洗漱。在救助站门口,3辆救助车已整齐停好,蓄势待发。

“代婆婆的东西带齐了没,她有一个爱心包,还有一袋药。”繁忙的救助大厅里,工作人员曾雪梅正仔细核对代婆婆的随身物品,接下来,她将要跟车护送代婆婆踏上归家的旅程。

提及代婆婆,曾雪梅感慨万千。2014年6月,成都市金牛区金泉派出所护送代婆婆到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当时的代婆婆既无法与工作人员正常交流,也说不清个人相关信息及家庭情况,对于救助站日常的照料,她也很抵触。“经过医院治疗,我们得知代婆婆患有老年性痴呆,并且伴有聋哑症状。”曾雪梅说,“为了帮助代婆婆找到回家的路,我们在报纸上为她刊登了多次寻亲公告,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2014年11月,代婆婆病情逐渐稳定,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将其护送至成都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安置。在福利院内,代婆婆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但她的寻亲工作一直未停。

时光流转,努力终有回响。2024年10月,成都市救助管理站与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合作,为已安置对象再次开展寻亲工作,并进行人像比对。经过多方查找,共有58人的人像比对初步成功,随之而来的还有相似失踪人员的户籍地、家庭成员、家属联系方式等信息。

“服务对象的团圆刻不容缓。”接到相关信息后,成都市救助管理站立即行动,抽调业务骨干加班加点开展人员身份查询复核,与家属核对人员的信息特征,并将查证结果反馈至福利院,商议上述人员家属认亲事宜。

久别重逢书写温暖的故事

“走,出发!”随着领队的一声令下,3辆救助车载着12名救助对象分别驶向眉山市、德阳市和成都简阳。代婆婆,就是本次寻亲活动的服务对象之一。

穿过喧闹的城市,行驶在归家的高速公路上……跨越10余年漫长的岁月,代婆婆终于与儿女团聚了。

“妈,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面对多年未见的母亲,代婆婆的儿子眼眶湿润,跪伏在母亲的腿上,久久不愿起身。小兰说,10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便搬到哥哥家居住,然而,在某次外出散步后,她就再也没回来。“我们找了她很久,贴过寻人启示,也登过电视广告,但一直都没有母亲的消息,我们都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小兰的双眼蓦然泛红。

失散多年后,代婆婆与儿女紧紧相拥。代婆婆一家的团圆,是众多感人瞬间中的一个生动缩影——2024年,成都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6000余人次,资助、护送4000余人踏上归途,与久别的亲人重逢。

“婆婆,回家了要好好生活哈!”临走时,曾雪梅对着代婆婆叮嘱道。

车辆缓缓驶离,代婆婆将和儿女一起回到家乡,开启新的生活;而曾雪梅,也将返回成都市救助管理站,继续书写温暖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