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建立明朝,不仅仅是因为他手下有很多武将,也是因为他还有不少谋士。

大名鼎鼎的刘基,一方面是史书的记载,一方面加上民间故事的渲染,不知道刘基的人,应该很少。


刘基画像 图源:网络

明初的谋士里,朱升,这也是朱元璋手下非常重要的谋士。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从朱元璋的征战过程中看,朱元璋能得以在元末,从一开始并不占据绝对实力优势的情况,先后消灭了他的两大竞争对手陈友谅张士诚,最后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升的计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写的这个谋士,也是朱元璋非常器重的一个人。

少年时候的陶安,就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他悟性很高,非常聪慧,经史类的书籍,他读了很多,从《明史》的记载看,有一句话是,“博涉经史,尤长于易”。

当元末群雄并起,局势逐渐混乱之时,陶安选择了在乡里避乱。陶安也是无奈,一介书生,他也没有超出常人的武力值,也没有振臂一呼,别人就归顺的能力,只能选择蛰伏。

活下去,就是一切。

当朱元璋攻下太平的时候,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名声在外,陶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

陶安选择了主动投奔朱元璋。陶安与李习率领父老,一起迎接朱元璋的到来。

朱元璋对于陶安,也是有所耳闻。他还是挺好奇,这个人的本领究竟有多大。

两人进行了一番对话。

按照陶安的说法,他发现,有些豪杰,并没有太大的志向,无非就是想要美女和财宝,他们并没有安定天下,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想法。

而朱元璋在陶安的心里不同,他认为朱元璋不滥杀无辜,有让天下人心悦诚服的能力。


朱元璋画像 图源:网络

从这段话里,能看出来,陶安是个情商很高的人,开诚布公,说了他投奔朱元璋的理由,并且还鼓励了朱元璋。

此时的元末局势,其实还真不明朗。在群雄中,朱元璋还真不是最显眼的那一个 ,但是陶安就认定了朱元璋能成大事。

也许这就是陶安的天赋吧。

后面的对话,就涉及到了应该在哪里建立根据地的问题。

朱元璋问陶安,攻取南京,这个想法怎么样?

陶安的回答,南京是古代帝王定都的地方,如果攻克南京,凭借着南京的地势,以后征战四方时,将会攻无不克。

其实劝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的,不仅仅陶安一个人,冯国用,叶兑也曾提议。

陶安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

有一次,朱元璋问陶安,他对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的看法。

这时候又是展示陶安高情商的时候了。

陶安说,在谋略上,他不如刘基,在学问上,他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上,他不如章溢、叶琛。

看了陶安的回答,感叹一句,陶安就是端水大师。

陶安把别的谋士一番赞扬的同时,也没有贬低他自己,虽然看起来,他不如这个人,不如那个人,但是潜台词里,他也是很有能力的人。

读历史,能学到不少东西。不动声色间,既抬高别人,又夸奖了自己。

朱元璋赞扬陶安谦虚。这段谈话中,陶安得到了他想要的。

陶安对于朱元璋在礼法的完善上的帮助很大,洪武元年,陶安还被委以重任,修国史。

当朱元璋和陶安等人讨论起前朝的兴亡更替时,陶安说,“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朱元璋也同意这个说法,朱元璋提到,身居高位的人容易骄傲,处在安乐中的人容易变得奢侈。

骄傲自满就会听不进有益的言论,而且觉察不到自己的过错,奢侈会不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而且行事不顾及影响。

朱元璋说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理论上和实际上,是两回事。

知行合一这四个大字,对很多人都难。

尤其是朱元璋处在帝王之位,就算他说畅所欲言,又有几个真敢说的。且不说朱元璋猜忌武将,洪武年间杀了不少武将,就算面对文臣,他也有恼羞成怒杀文臣的时候。

叶伯巨,信了朱元璋的畅所欲言的诏令,指出了朱元璋的问题,结果把朱元璋惹恼了,尤其是叶伯巨对于朱元璋的分封制的质疑,更是让朱元璋认为是在离间皇室骨肉亲情。

历史的发展无情地打脸了朱元璋,但是丢了性命的叶伯巨无法死而复生。

端水大师陶安,在朱元璋的身边十几年,朱元璋曾经夸他,“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这评价也是真高。

曾经有人和朱元璋说,陶安有隐藏的过错。

朱元璋说,陶安怎么会有这样的过错呢?你是在哪听说的?

此人的回答是,道听途说。

朱元璋非常生气,道听途说的事,你还说得一本正经?朱元璋罢黜了此人。

这也可见朱元璋对于陶安的信任。这份信任,对于朱元璋而言,非常难得。

陶安小心翼翼地过完了他的一生,在明初得以善终。

他死后,朱元璋亲自为他写祭文,并且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他的儿子陶晟和他的父亲相比,是没有学到保命的本事。他的儿子犯了朱元璋一大忌讳,他担任浙江按察使时,贪污受贿。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之一,就是官员贪腐。

念在陶安的过往功劳上,陶安的继妻逃过一劫。

看来陶安这端水大师的本领,也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史料参考:《明史·陶安传》《明太祖实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