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仿清祭地表演的仪仗队走过智能手机的取景框,当非遗毛猴与盲盒潮玩摆上同一张展台,当冰雪运动与传统花会共占一方天地,2025年的北京庙会用实践回答了一个时代命题:传统年俗的活力,源于守正创新的平衡。

庙会的魅力不仅在于火红灯笼与冰糖葫芦营造的年味视觉氛围,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文化场域——在这里,历史可触摸、技艺可体验、乡愁可安放、未来可想象。年轻人举着糖人自拍“打卡”、孩童在雪地里打滚欢笑、老人颤巍巍写下新春祝福……在这热闹祥和的氛围中,庙会让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赓续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欢乐仪式。

2025年春节的北京,庙会如同一幅绚烂多彩的民俗画卷,在古都的冬日里徐徐展开。从地坛庙会到龙潭庙会,从八大处庙会到厂甸庙会,传统年俗与现代创意在庙会的美食、表演、互动中碰撞交融,为市民、游客打造出层次丰富的沉浸式年俗体验。

展民俗文化的千面风华

1月29日正月初一清晨,地坛公园朱红色的大门在金色阳光中缓缓开启,地坛庙会携年味大餐、年礼大集、年俗大赏、年运大开、年玩大家、年景大片六大板块内容亮相。身着华服的仿清祭地表演中,仪仗队手持礼器在古乐声中缓步前行。这场延续了381年的祭祀仪式,如今已成为人们触摸历史的重要窗口。

地坛庙会的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赏舞台下,人们早早在观众席就位等候。来自俄罗斯的游客达丽亚在此翘首以盼,对沧州舞狮、山西锣鼓、朝鲜族象帽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充满期待。看完演出后她兴奋地评价:“太精彩了!我感受到了中国春节的热烈氛围。”

从祭祀仪典到市井杂耍,庙会舞台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千面风华。龙潭庙会的京津冀曲艺大舞台上,天津快板的诙谐与北京琴书的悠扬同台竞技,评书艺人折扇一展,便将《三国演义》的豪情泼洒全场。八大处庙会的“京彩巡游”中,舞龙队伍穿梭人群,龙身翻腾间,“老铜人”突然掏出手机与游客合影,诙谐有趣的行为令观者捧腹。

龙潭庙会则以“冰雪+民俗”的混搭风潮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占地7万平方米的冰雪场成为孩子的乐园,雪圈滑道上,人们尖叫着俯冲而下;冰场中央,一家三口骑着冰上自行车,笑声与冰刀摩擦声此起彼伏,孩子父亲赞叹:“没想到庙会还能这么燃,孩子玩得太嗨了。”

烟火人气连接乡愁情感

随着老北京叫卖代表性传承人臧志彪一声洪亮的开市吆喝,以“都城万象焕新颜 京华春意乐大年”为主题的龙潭庙会启幕。古都腔调、市井喧腾、都会烟火、京华风物、京彩冰雪、千树结彩六大板块,展现古韵首都与现代北京、民俗传统与潮流文化的有机结合。

庙会的烟火气升腾于香气缭绕的美食区。全聚德的烤鸭与天坛福饮的兔儿爷咖啡同台;东来顺的铜锅涮肉翻滚着老北京的醇厚;一串冰糖葫芦、一碟六必居酱菜让三代人围坐笑谈,舌尖滋味化作情感纽带。

庙会的吸引力汇聚在欢声笑语的旧时回忆中。厂甸庙会的文房四宝街上,墨香与年味交织,戴月轩笔坊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后显手持狼毫向游客演示“千万毛中选一毫”的制笔绝活;一得阁的墨汁体验区,孩子们蘸墨挥毫,写下歪歪扭扭的“福”字,引得围观者忍俊不禁。八大处庙会的“老北京时光记忆风情谷”,蜂窝煤、老式电视机、红山照相馆的布景前,三代同堂的游客争相合影。

地坛庙会的“百福墙”前,游客投壶纳福的木箭带着新年愿望飞出;在厂甸庙会的非遗体验区,孩子捏面塑、拓“福”字,让传统年俗文化深入人心。每一道热气腾腾的小吃背后,都是千百年来匠人对食材与烹饪技艺的坚守与创新;每一处旧时场景的搭建与营造,都承载着对古老故事的现代诠释。

多地联动构建文化生态圈

2025年的庙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场景,构建起文化共生的新生态。

地坛庙会主宾省河北带来了舞龙舞狮与梅花拳,沧州武术的刚猛与唐山皮影的细腻相映成趣;龙潭庙会京津冀曲艺大舞台上,天津快板与河北梆子同台竞技,观众在唱腔间感受地域文化的异曲同工。厂甸庙会的非遗市集里,蔚县剪纸与杨柳青年画比邻而展,剪纸的精细镂空与年画的浓烈色彩共同勾勒出北方的民俗美学。这种联动不仅是各地民俗元素的简单拼凑,更推动了京津冀文化生态圈的构建。

春节期间,北京市文旅部门联合天津、河北推出“京津冀庙会直通车”,游客凭地坛公园门票可享天津古文化街折扣。龙潭冰雪节与崇礼滑雪场联动,推出“庙会+滑雪”套餐,来自石家庄的游客李先生说:“上午逛庙会,下午去崇礼滑夜场,这是我的春节‘顶配’玩法。”

当方言、饮食、记忆在庙会交织,地域差异悄然缩减,文化认同超越地理边界。在地坛庙会的“年味美食”专区,江西籍务工人员小李捧着南昌炒粉一边品尝一边称赞:“这辣味和老家的一模一样。”庙会以美食消解乡愁,用乡音拉近距离。八大处庙会“老北京场景”中,一位天津大爷指着蜂窝煤对孙子说:“你爸小时候,咱家也这么取暖。”

2025年2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逛庙会 听年俗交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