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郭冠华

从北京新春庙会到上海豫园灯会,从安徽徽州鱼灯秀到广东遂溪醒狮表演,从重庆“年味”集市到内蒙古非遗年货节……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过大年”成为消费新热点。非遗年货花式“上新”,非遗民俗活动精彩不断,助力新春消费持续升温。

“过年了,给孩子买了醒狮帽!”家住北京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春限定醒狮帽,其元素正来自非遗舞狮,“红白配色特别喜庆,真是憨态可掬又活泼灵动!”

今年春节,人们对非遗年货热情高涨。各式各样的非遗年货走俏市场,将春节仪式感“拉满”的同时,不断释放消费新潜力,让春节消费透着浓浓的文化味。


鱼灯相关视频、图片获得数万点赞。社交媒体截图

蛇年花灯等特色年货广受欢迎,木版年画、打铁花、英歌舞、鱼灯等短视频火爆“出圈”。据购物平台统计,近两周“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80%,其中“福字”“窗花”“灯彩”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20%,“年画”“春联”“剪纸”的搜索热度也大增。

“走亲访友,非遗年货就是‘气氛组担当’。”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注意到,近两年来,年轻人热衷购买非遗产品、欣赏非遗表演、学习非遗手工制作,“加入社区、村镇的英歌队,亲手印福字、绘年画,分享非遗文创……尤其是在春节期间,非遗就是年味的来源。只要与非遗相约,年味就有了!”

除了“线上”买年货,人们也愿意在春节走出家门,“线下”体验非遗民俗,非遗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成为2025年新潮流。

据《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春节期间,非遗民俗文化、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人气极高,成为游客的热门选项。其中,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宣纸、漆扇等充满创意与匠心的非遗手工技艺体验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

“我们一家人今年选择去泉州过年,拍了期待已久的‘簪花照’。头戴簪花的游客随处可见!”沈女士向记者分享了这次新年旅行的感受,木偶戏、南音和簪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泉州是一个非遗的宝库,好吃、好玩、好逛。”


在泉州,沈女士为女儿拍下头戴簪花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跟随非遗,越来越多的游客走向更小众、更侧重于深度体验的目的地。从大理扎染到自贡花灯,从新疆喀什土陶到江苏苏州非遗游园,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春节旅游”整体搜索量同比上涨328%,其中“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非遗与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不仅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也为文旅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春节,安徽黄山歙县的瞻淇村着实火了一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走进这座古老的村落,只为一睹瞻淇鱼灯的风采。当喧嚣的锣鼓声传来,“大鱼”灵动游弋,将粉墙黛瓦的千年古村映照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不禁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笔下“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象。“红鱼代表喜庆祥和,青鱼代表春回大地。”前去打卡拍照的网友难掩兴奋之情,“希望非遗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在外的游客收获满满,返乡的游子也在家乡找到了久违的年味。新年伊始,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重新开街,古色古香的建筑,挂满了绘制着成语故事图案的红灯笼;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并将成语故事融入其中。“虽然从小在这里长大,但我也并不知道有些成语出自邯郸。”返乡的尤先生表示,“逛邯郸道,我重新认识了家乡!”

业内人士表示,非遗元素的融入,让春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追着非遗过大年”成为当下文化潮流,不仅丰富了春节的内涵,更彰显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非遗正不断拥抱现代生活,为消费市场注入发展新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