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离石城区航拍图。 记者 薛志雄 摄
城市的每一次蜕变,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吕梁,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漫步在吕梁的大街小巷,曾经坑洼不平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老旧小区经过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城市的角落,一座座小游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83个,改造各类管网118.6公里,主城区建成小游园29个、绿地8个,新区体育中心体育场、双创中心建设完工,档案馆、博物馆主体封顶,有力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便利的生活环境,让城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实载体。
城建项目惠民生
时间,恰似一位匠心独运的画师,用奋进的笔触镌刻下城市前行的坚实足迹。回首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市始终秉持“城市保姆”这一温暖而又坚实的工作理念,紧握精细化管理的“绣花针”,丝丝入扣地串联起城市管理的“千根线”。
这一年,我们勇挑重担、知难而进,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一路攻坚克难,收获了累累硕果。在供暖领域,柳林沿川村镇与马茂庄老旧供热管网更换等重点供热项目如期竣工并投入运营,市区供热版图不断拓展,温暖的触角延伸至更多家庭。
来到柳林沿川的一户居民张乃平家中,屋内暖意融融,主人张乃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激动地说:“以前一到冬天就发愁,屋里冷得像冰窖,现在可好了,新供热管网通了,家里热乎得很,政府这事儿办得太贴心啦,让咱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温暖。” 这些项目的投运,不仅是管网的更新,更是温暖的传递,让“暖流”源源不断地涌入群众心间。
与此同时,“城南记忆·星空集市”按计划完美收官,迅速崛起成为夜经济的闪亮“新地标”。这里灯火辉煌,美食飘香,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多元业态交织碰撞,奏响了城市夜生活的欢乐乐章,让城市的“烟火气”愈发浓郁,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生态环保与城市建设的征程上,捷报频传,佳音不断。第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顺利通水试运行,为市区污水处理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建设任务迈出坚实步伐,守护着城市的水生态家园;宜安天桥横跨天际,就像城市的灵动纽带;市政消火栓增建补建工程圆满完成,为城市安全筑牢坚实防线;七里滩棚户区南区安置楼全部封顶,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安居梦想;东川河河道,市区段东川河沙会则桥至车家湾段的16个雨污水排口已全部整治一新。通过智能截流井专利技术,污水被精准截流、收集,随后有序送往污水处理厂妥善处置,一举驱散了长久以来笼罩河道的异味阴霾,整治成效斐然;吕梁市新城供水二期(横泉水库水源)工程同样进展喜人,主体已然完工,全面进入设备安装冲刺阶段。这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就像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成绩单,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彰显着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厚度。北川河文丰路桥梁工程破土动工,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进度条”不断刷新,正向着通车目标稳步迈进,勾勒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脉络。
这一年,我们脚踏实地、笃行不怠,用心书写民生满意答卷。以精细化管理为有力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四个年”活动,将关怀融入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规范设置便民经营点21个,为小商贩们开辟了规范有序的经营空间,让街头巷尾既有烟火气息,又不失整洁秩序;精心维护道路6万余平方米,如同为城市的脉络做“体检”与“修护”,保障市民出行畅通无阻;维修路灯2590盏,点亮城市的夜空,照亮市民回家的路;供水分户改造3333户,让用水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以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稳稳托起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从未停歇。
从细微处着眼,向更美好发力,全力推动呈祥路、馨香园2个小游园建设。如今,漫步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城市绿肺”。首次举办的“菊韵金秋”菊花展更是惊艳全城,五彩斑斓的菊花争奇斗艳,展现出自然的瑰丽之美与人文的醇厚韵味,吸引市民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每一处景致、每一次活动,都倾注着我们对城市、对市民的深情,用心用情描绘着城市的温馨画卷。
老旧小区换新颜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在吕梁,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省住建厅下达吕梁市283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工任务,截至9月底前全部开工。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中央资金支付进度89.38%,全省排名第一,省级资金支付进度95.40%,全省排名第一。既有住宅加装电梯69部,完成目标任务(40部)的172.5%。在改造过程中,增设电动自行车车棚441座、充电端口1155个,改造污水、供热、燃气等各类管网118.6公里、电力线路153.6千米。这些改造不仅提升了小区的环境,更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安居小区、军缘小区的改造成果,更是得到了省住建厅的认可,成为全省仅有的2个住建部联系点。
安居小区是离石区体量最大的老旧小区,常住居民660户2500多口人。多年来,小区院内场地长期闲置,道路破损、管网不畅,居民改造呼声很高。2023年8月,安居小区改造正式启动,施工方按照先体检后规划的理念,对居民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进行重点规划。
“围绕几个主要问题,比如说道路硬化、水暖电管网的改造、住户停车以及人们休闲场所等这些主要诉求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四所所长黄飞翔介绍说,安居小区占地面积大,地下管网分布复杂。施工单位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对供热、供水、排水、弱电等地下管网全部改造入地的同时,以打造高标准社区为理念,在小区中心广场增设了活动凉亭、环形运动步道、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增加绿化植被,进一步提升了小区品质。
“我们小区现在路灯也明亮了,监控也修好了,还有这个小广场,老年人出来晒太阳聊天,小孩子玩耍,汽车也有停的地方了,环境优美,人们住得挺舒适的。”安居小区居民高继娥高兴地说。
如今,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是吕梁的根和魂。
近年来,吕梁市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旅游方面,扎实推进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其中72个重点村基本成型成景,累计接待游客486.8万人次、营收8605.8万元。在乡村建设水平提升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基础设施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100%;在462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完成省定任务(410个)的112.68%。结合吕梁自身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优势,挖掘文水刘胡兰村、柳林贺昌村、临县南圪垛村、石楼留村等12个革命文化村落,打造临县碛口镇、方山张家塔村等65个古建筑保护村落。在这些村落中,传统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修缮,红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深冬时节,漫步在方山县张家塔村的小路上,古老建筑、石砌小巷、青瓦白墙,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穿梭于迷宫般的地下甬道,时而登阶时而上坡,光影明暗交错中,让人无不尽情领略着古村落的神奇。
“我们现在穿行的甬道是这个村的一大特色,这条2200多米的地下甬道贯穿了全村每一院,可以让你不出大门就走遍全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告诉记者,张家塔村始建于清康熙43年,由36个院落、252孔窑洞组成,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张家塔村赵姓始迁祖赵山及其后代八代人,励精图治、依山就势建成的城堡式民宅建筑群。从对面山上远眺,张家塔村从上到下既像一座“宝塔”,又像一个“倒福字”。整个村落用高墙围起,修建有砖灰结构的地下甬道,平均高度有1.75米。旧时,甬道的进出口通常都用柜子遮挡,相对隐蔽。曲折的甬道除了联通各院落外,也承担了部分防御和储藏功能。
在这片土地上,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历史,尽显当地民居的智慧与特色。张家塔村犹如一颗新星,跃升为方山乃至全市旅游新地标,是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生动例证。近年来,我市紧抓建设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机遇,斥资7000万修复开发张家塔古村落,引入吕梁市文旅集团运营。依循古村保护原则,修缮建筑、开发甬道,节日里村民着盛装办活动,展民俗魅力。2024年,该村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增收80余万元。
如今,走进这些村落,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年代。村民们在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增加了收入。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乡村也变得更加和美。
城市与乡村,是吕梁奋进腾飞的双翼,承载着地区发展的无限希望。在城乡建设的漫漫征程上,我市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航向,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精雕细琢每一寸土地,只为给广大人民群众构筑起温馨宜人、品质卓越的生活环境。明日之吕梁,定然会身披霞光、英姿勃发,以崭新风貌,热忱相拥每一抹晨曦与落日余晖。记者 王洋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