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惠河畔,一片沉寂多年的老厂区将迎来新生——随着北京光学仪器厂更新改造,这里将变身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老厂区变身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仅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成绩单”中的一项。2024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过去一年以来,城市副中心连续出台《加快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厚植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提升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总体方案》等多个政策,聚焦141项重点任务,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2024年8月27日,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游船行驶在北运河上(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城建绿: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
去年,打造低碳节能建筑典范的北投大厦落成,镂空的采光屋顶洒下日光,进入办公空间,室内完全自然通风,有利于节能降耗;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智慧化操控系统更是随处可见。大厦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能用尽用,屋顶光伏发电装机规模413.5千瓦,全年发电量约40万千瓦时;采用地源热泵为主的复合式能源系统,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20吨,能源节能率达42%。
运河园、帅府园两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同样离不开绿色的参与。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梅晓丽介绍,绿色低碳可持续化是改造服务五个抓手之一,比如建筑本体的节能改造,每年可以节省约30%的成本。
去年底,作为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项目,首旅张家湾设计小镇商业服务综合体——怡禾生物园区更新改造项目在城市副中心开工建设,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并应用全过程数字孪生创新建设理念,将数字空间中的采购、建设、运营等投影到现实空间,从而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城市副中心工程办临时党委书记、主任陈晓峰介绍,城市副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十四五”期间,实施装配式建筑251.18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62.68%。下一步,城市副中心将全面把控建设项目绿色标准,谋划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超低能耗建筑等绿色项目,建立动态化、数据化项目库。
交通绿:今年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期)项目建设
通州市民李先生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公交和地铁,这两年,他发现城区里的公交线路有了不少“新变化”。首先是线路越来越多,仅去年一年,通州区就新开了8条公交线路,调整了13条线路。其次就是,坐公交变得更加方便,在通州城区每500米就有一个公交站。
通州区交通委综合事务中心主任芮昕说,城市副中心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累计调整公交线路27条,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4.57%。东小营、文旅区西区公交中心站项目均已建成。在慢行交通友好型城区建设方面,通州区完成京津公路、武兴路等9条道路慢行优化,完成北苑和温榆河三网融合示范区、通州发展大厦周边自行车优先标志增设及自行车道彩铺、吉祥路路段慢行改造施工,并加快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同时,有序开展共享电单车试点运营。
城市副中心交通还尤其注重低碳。经过一年的调整,2024年全区共淘汰燃油出租汽车496辆,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车343辆,现有巡游出租企业巡游电动出租车1675辆,新能源占比(除个体企业外)提高至100%。今年,城市副中心将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期)项目建设,构建一个可以“望闻问切”的数字交通系统,提升交通“含绿量”。
产业绿: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正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随着北京光学仪器厂更新改造,通惠河畔沉寂多年的老厂区将变身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城市副中心管委会、通州区政府和北控集团共同谋划和推动利用北京光学仪器厂旧厂区,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着力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市首个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商务服务业态的零碳园区。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赵新华介绍,为充分展现老厂区的绿色肌理,设计师最大程度保留现有树木和爬山虎等绿植,一棵树龄200余年的油松也将得到充分保护和展示。园区建筑将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进行建设,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电制冷”系统,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还配套光伏发电,实现能源绿色高效利用,预计年减碳1000吨。
城市副中心持续引导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甘李药业就是城市副中心罕见的既是绿色工厂又属于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区经信局相关工作人员举例,基于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甘李药业独创了一套绿色发展“加减法”:在“加法”层面自行监测建设绿色工厂,在“减法”层面实行节能、降耗、减排,三管齐下助力碳中和。其根据胰岛素产品生产及整个产业链特点,对生产全程进行绿色低碳、减物质化或低无纸化设计,不断趋近物料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实现各项污染物排放均达标、年度节约标煤200吨等节能减排目标。
近三年来,城市副中心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正在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示范,加快在提升区域发展“含绿量”上取得新突破。在先进制造领域,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已成为工业领域第一大细分产业,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等细分产业也正稳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并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家、碳中和认证企业10家,产业结构优化显著,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能源绿:三大文化设施、城市绿心均实现100%绿电供应
眼下正值寒冬,但一走进北京艺术中心的音乐厅,立刻就能感受到融融的暖意……当前,城市副中心正着力使用绿色能源技术推动能源转型,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音乐厅采用了全空气系统供热,由空调将热风源源不断吹进大厅,而出风口就设计在观众席的座椅下方,视觉上不易察觉,同时供热效果良好。”技术人员介绍。绿心三大文化设施内,根据场地条件和需求,还采用了地暖、风机盘管等多种供热形式,热源则来自地下150米的地热能。
北投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能源系统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占设计热负荷的76%,可以满足三大文化设施约60万平方米空间的供暖、供冷、生活热水需求。数据显示,三大文化设施绿色能源系统每年可减少1万吨二氧化碳,降低能耗折算标准煤3800吨,能源系统节能率约45%,节能效果显著。
目前,三大文化设施、城市绿心、行政办公区均实现100%绿电供应。“十四五”以来,通州区备案光伏装机容量152.5兆瓦,居全市前列。推动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建设在永乐店镇的再生能源发电厂,年处理量高达80万吨垃圾,能够供应10万户居民的日常用电需求。
生态绿:每年为上万只水鸟提供越冬栖息地
虽然已进入隆冬,但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地,会不时发现一群又一群水鸟栖息其中。
“通州区每年为上万只水鸟提供适宜的越冬栖息地,已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晓飞介绍,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开展全区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共记录到鸟类289种。其中,有首次在通州“露脸”的灰卷尾、北棕腹鹰鹃,更有时隔95年再次在通州被记录到的斑脸海番鸭。这些珍稀物种,让城市副中心频频登上“鸟友圈热搜”。
骑友老王分享了自己心中的“城市副中心最佳骑行线路”——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出发,途经大运河森林公园、碧林涵虚景区、樱花庭院景区、玉带花溪景区、绿心夜赞景区等景点,最终回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线路全程约8公里,“沿途植被覆盖率特别高,骑行特别舒服,运气好还能拍到不少‘国宝’级动物呢!”
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副中心东西部生态绿带如今已经初现雏形,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也逐渐闭环,“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副中心还分期完成镜河、通惠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环球影城段等多条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副中心坚持把绿色作为自身鲜明特色和发展基调,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城市副中心保持‘生机勃发’良好态势的深层内涵所在。”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
2025年,城市副中心还将有更多值得期待的绿色亮点——城市副中心站即将完工,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绿色节能设计能把阳光直接引到地下30多米深的站台,从而减少照明设备使用;六环高线公园启动建设,不仅能把区域绿化覆盖率从50%提升到80%,更能为广大市民增加大量休闲空间,布局200余处公共活动场地。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