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赤子徐光耀:

对祖国、对党的忠诚永不老去


2024年11月17日,手捧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奖杯,徐光耀十分开心。(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史晟全摄

编者按

1月25日,2024“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发布,徐光耀等10人(群体)当选。今日起,本报开设“‘双争’有我 感动河北”专栏,深入挖掘10位人物(群体)的感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河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共同感受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2024年11月16日晚,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发生的一幕让很多人热泪盈眶:当主持人宣布河北作家徐光耀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徐光耀,“小兵张嘎”之父。这位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见证过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世纪老人,对人民和创作永葆着一份坦诚热烈的赤子之心。从小说、诗歌、散文,到电影剧本、纪实文学,徐光耀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他的笔墨始终与大时代紧密相连,又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

“终身成就奖”是对这位百岁老人一生文学艺术成就的深情回望,而对徐光耀而言,最让他开心的不只是大家对他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身经百战的人民战士”身份的肯定。

1925年4月,徐光耀出生在河北雄县段岗村,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徐光耀从绑腿都不会打的小兵,渐渐成长为在枪林弹雨中也能从容应对的勇敢战士,那段栉风沐雨的历程也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笔墨是徐光耀战斗生活的亲密伙伴。在作战间隙,徐光耀陆续创作了很多战地通讯、歌词、快板等作品,登载在《火线报》《冀中导报》《团结报》等报纸上。

之后的岁月里,徐光耀常会想起抗战中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英雄,他们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也让他深刻理解了“为人民写作”的意义。他常说:“我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享受着先烈们创立的荣光。作为他们的同辈和战友,我有责任把他们写出来。”

徐光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就取材于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艰难历程。创作的日子,徐光耀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将先烈王先臣司令员的遗像挂在墙上,写着写着,一抬头便能看到司令员的微笑。写作中,徐光耀好像重回战场,流着泪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龄就离开的战友们的故事,心里满是痛惜。

1950年6月,《平原烈火》由三联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推出便激荡文坛,也为之后革命战争题材创作铺下坚实基石。

徐光耀常说,自己在创作上向来注重两个“出发”,一是从生活出发,一是从人物出发。脱离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不写人物,就成了无本之花,其结果是枯枝。大家都熟悉的“小兵张嘎”就是在生活中“长”出来的。

20世纪50年代,徐光耀遭遇人生的低谷期,想通过创作转移注意力。写什么好呢?他突然想起《平原烈火》里有个小鬼“瞪眼虎”,倒挎马枪,斜翘帽檐,浑身嘎气,他打算把这个可爱的孩子再“找回来”。创作时,他竭力搜寻记忆中的“嘎人嘎事”,桌上放一张纸,想起一条记一条。于是,那些大嘎子、小嘎子、老嘎子、男嘎子、女嘎子,全都蹦蹦跳跳,奔涌而至。他说:“嘎子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这些嘎人嘎事让人物活起来了。”

仅仅两个多月,他就完成了小说和剧本《小兵张嘎》,很快发表在《河北文学》(1961年11—12月合刊)上,反响十分热烈。两年后,由崔嵬导演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上映,嘎子走进千家万户。至今,小说发行量超1000万册,被翻译成英、德、泰、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电影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电视剧、动画、戏曲等版本陆续推出。

1983年之后,徐光耀陆续担任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和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培养推介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形成了庞大的河北作家群。

2000年,75岁的徐光耀将自己关进太行山脚下一处废弃的农家小院,专心创作了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2001年,这部作品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他90岁时,出版了420万字的《徐光耀日记》。这是对他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时代的缩影。

从《平原烈火》到《小兵张嘎》,从《四百生灵》《望日莲》到《昨夜西风凋碧树》《徐光耀日记》,无论何种题材,无论何时何地,徐光耀的作品都透着对人民大众最真挚与朴实的情感。他说自己要站在人民的队列里,努力创作人民记得住的作品。

穿过硝烟战火,看过世纪沧桑,徐光耀依然秉持着那份赤子之心。他说:“我心灵中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能老去的,那就是对祖国、对党的忠诚。”(记者韩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