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8号雨水,老人说“雨水有三怕”,究竟怕什么呢?早了解早做准备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到大年初十了,这天可不简单,被人们视为是“十全十美”和“时来运转”的日子,要谨言慎行,好好珍惜一下!
从时节上来看,立春过后,下一个节气就是雨水了。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春季里的第二个节气,通常是在每年的公历2月18-20日交节。标志着,开始降水,雨量逐渐增多。
例如,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解释雨水为:“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那么,今年几点雨水呢?
今年雨水有几个特点与往年不同。首先从交节日期上来看,今年雨水交节在公历2月18日,农历正月廿一这天,是民间说法中的“雨水在月尾”。
其次,今年雨水交节这天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单日”,是旧时民间百姓说的“雨水逢单”。
再有,从交节时间上来看,今年雨水是交节在正月廿一这天的18:06:18,是民间说法中“下午雨水”。
此外,听身边的老人说“雨水有三怕”,究竟怕什么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早了解早做准备!
一、怕不下雨
到了“雨水”节气时,已经是春天的第二个“15天”了,正是准备春耕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时候下点雨,就预示着今年的气候很适宜,雨水会很均匀,有利于返青作物生长和早春作物播种。
如果,到了雨水时节还干旱少雨的话,人们就要担心了。在民间有“雨水无雨多春旱”的讲法,意思是说,雨水时节没有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春天大概率是干旱的。
进入雨水时节,小麦已经开始返青生长了,这个时候雨水充足,才会有利于小麦根细的生长,麦子才会茁壮成长,获得高产。
二、怕太暖
到了雨水时节,气温虽然咋寒咋暖,但气温已经有了上升的趋势,不再向下了。不过,我们要知道雨水是一年当中出现“寒潮”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甚至会出现倒春寒天气,还是要防范作物出现冻害。
进入春天后,自然界万物开始萌发生长了,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总结出,如果雨水时节过于暖和的话,反而后期会比较冷。例如,在民间就有“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的民谚,意思是说,如果雨水节气比较冷的话,那么就预示到了惊蛰的时候会比较暖和。反之,如果雨水时比较暖和的话,则预示到了惊蛰的时候反而会比较寒冷。
惊蛰是什么时候呢?这个时候已经是进入公历3月份了,是作物越冬返青和一些果树开花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气温较低或者出现倒春寒的天气,会造成冻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人是害怕春天气温回升太快、太早的,往往预示着接下来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给农民带来较大的损失!
三、怕过早脱掉棉衣
老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因此,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过早地把棉衣脱掉!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的气温变化很大,上午还阳光明媚十几二十度呢,晚上突然就几度了,前一天是春风和煦,可能第二天突然就寒流涌动。所以,我们人应该顺应时节这样的变化,要适当“春捂”。
老祖宗的经验是经过千百年来验证的,适当“春捂”,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所以,我们棉衣不可过早脱去,要随时留意天气变化,以免发烧感冒了。
另外,从饮食上,到了雨水时节也应该有所变化。可以多吃甘味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因为,甘味食物能滋养脾胃,酸性食物会使肝气更旺,可能影响脾胃功能。
如、柠檬、山楂等要少吃。可以多吃一些像山药、红枣、南瓜、红薯、韭菜、菠菜、芹菜、猪肝、鸡肝、薏仁、红豆、茯苓等。
此外,这个时候还要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油腻、甜腻食物易加重体内湿气,要少吃。
总之,到了雨水后,天气咋寒咋暖,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