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正月十二或许并不如春节、元宵那般广为人知,但它却承载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饮食智慧。在石家庄南部的一些地区,正月十二(或正月初十)有着烤柏火的传统习俗,民间俗称“烤老鼠火”。这一习俗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正月十二,深度探秘“烤老鼠火”的传统习俗与美食文化。


烤老鼠火:避瘟驱邪,祈求平安

烤老鼠火,这一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正月十二夜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们为了驱赶老鼠、避瘟驱邪,便在这一天点燃柏树枝叶进行烤火。由于柏树俗称百龄,因此这一习俗也被称为“烤百龄火”。

在黄昏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享受着这温馨的烤火时光。烤柏火寓意着“败祸”,即通过谐音来表达驱除灾难、疾病和厄运的愿望。同时,人们还将不再使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寓意着辞旧迎新、去除晦气。

烤柏火还有一个有趣的谐音——“烤百火”。孩子们会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之火,寓意着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这种习俗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和互动,更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和祝福。

除了烤火本身,烤柏火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大人会骗小孩说,当夜口念驴粪蛋,在碾盘处细听,即可听到老鼠娶亲的唢呐声。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但却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节日的乐趣。

烤火中的寄托与期盼

在烤柏火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将烧后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生命的关爱和祝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此外,烤柏火还有一个新的寄托——“烧个板凳,领个双生”。这意味着在烤火的过程中,如果烧掉了板凳腿,那么家中就有可能会迎来双胞胎的喜讯。虽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却让人们在烤火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除了烤柏火本身,正月十二这一天还伴随着一系列与神祇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初十是神出宫的日子,长老会带领着新婚新丁(即去年刚结婚的和刚生小孩的)把老爷请出宫。而到了正月十二那天早上八点左右,村里的年轻人还会到祠堂门口集合,抬神巡村、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狮子,直至中午才结束。下午两点,全村人还会集合起来,把家里的桌子抬到祠堂那边,摆上自家的贡品,直至下午四点才结束。晚上,村里还会放电影给神看,以表达人们对神祇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正月十二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乐趣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一同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和满足吧!同时,也让我们共同努力,共筑美好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