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的神秘面纱:石头节的由来
春节,这场盛大的传统节日庆典,从除夕的阖家团圆,到元宵的张灯结彩,每一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在这一连串喜庆的日子里,大年初十虽不如初一、十五那般广为人知,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被称为 “石头节”,一个听起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一天会与石头紧密相连?
据说,在民间流传着关于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生日的传说,每一个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文化韵味。
传说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而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猴王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出生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石头就应该是猴子的母亲,进而石头自然也是人类的祖先了。所以,人们祭拜石头,就有了追本溯源、敬重祖先的意味。在台湾泰雅族,流传着石头生人的传说。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一座大山的岩石突然裂开,从里面生出来一男一女,二人结婚后,生下许多儿女,后来这些儿女便繁衍成了泰雅族。这个传说反映了泰雅族对自身起源的独特认知,石头在他们的文化中,是生命诞生的神秘源头,承载着民族的根源记忆。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羌族人崇拜白石 。传说羌族最早居住在西北草原,后来因战乱被迫逃亡。在逃亡途中,幸好遇到一位叫木已的天女,天女丢下三块白石,白石化作三座雪山,挡住了后面追兵的去路,他们才得以化险为夷,到达松潘草原。可没想到在这里又与戈基人发生争端,因为屡战屡败,只好求助天神木比塔。天神托梦给羌族人的首领,传授他用石头和木棍做武器的方法,最终羌族人终于战败了戈基人。为了报答天神,羌族人就用白石作为天神的象征,供奉于每家每户的房顶之上,早晚祭拜一次。后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最终,他们将白石作为一切神灵乃至祖先的象征进行崇拜。这个传说不仅展现了羌族的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也体现了石头在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这些关于石头神的传说,虽然内容各异,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石头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为大年初十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了更多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从历史发展来看,大致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石头,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更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原始社会开始,石头就被人类制作成各种工具,如石斧用于砍伐、石刀用于切割、石磨用于加工粮食等。这些石器工具,在当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石头是人类走向农耕文明的重要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石头的依赖和敬畏之情与日俱增,逐渐形成了对石头的崇拜。大年初十被定为石头节,便是这种崇拜的具体体现,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石头,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器工具使用顺利,农业生产不受阻碍。
初十习俗大赏:从吃的讲究到特别活动(一)食俗之美
在大年初十这一天,不同地区有着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内蒙古、山西等地,莜面是初十餐桌上的主角。莜面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需历经 “三生三熟”。首先,收割下来的莜麦是生的,这是 “一生”;将其炒熟,成为 “一熟”。接着,把炒熟的麦粒磨成莜面,又成了生的,即 “二生”;用开水和面,这便完成了 “二熟”。最后,将和好的面制成各种形状,如莜面窝窝、莜面鱼鱼等,再上笼屉蒸熟,这便是 “三生三熟”。蒸熟后的莜面,口感筋道有嚼劲,搭配上羊肉臊子或酸菜卤汁,味道浓郁醇厚,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在初十吃莜面,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美味,更寓意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莜面
棒子粥也是初十常见的美食。制作时,先把大米洗净,再将玉米粒剥下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 20 分钟左右,直至粥变得浓稠。棒子粥色泽金黄,口感香甜,散发着淡淡的玉米清香。在春节大鱼大肉的饮食之后,喝上一碗棒子粥,既能清肠养胃,又因其金黄的色泽象征着财富和丰收,寓意着新的一年粮食满仓、生活富足。
在河南等地,人们在初十会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馍饼通常是圆圆的,有的还会包上各种馅料,如韭菜鸡蛋、豆沙等。制作馍饼时,先将面粉加入酵母和适量温水,搅拌成絮状,再揉成光滑的面团,醒发一段时间。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薄片,包上馅料,制成饼状,放入锅中烙至两面金黄。吃馍饼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新的一年财运亨通,生活美满。
(二)独特活动
除了美食,大年初十还有一些独特的活动,充满了趣味和节日氛围。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着抬瓦罐的习俗。初九夜里,人们会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子穿过瓦罐的边耳,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石头始终不落地,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会大丰收;若石头落地,则意味着年成可能不太好。这个习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茁壮成长。
正月初十还是 “老鼠嫁女” 的日子,许多地方会举行祀鼠活动。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表示祝贺。有些地方,人们会在晚上忌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 “老鼠爪爪”“蝎子尾巴” 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这桩喜事。吃 “老鼠爪爪” 表示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 “蝎子尾巴” 则是为了让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仿佛是在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这些习俗反映出北方地区在农耕文化中,对老鼠这一与粮食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复杂情感,既害怕它们糟蹋粮食,又希望通过讨好它们来换取粮食的平安。
各地习俗差异:南北东西大不同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初十习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
如前文所述,在北方,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老鼠嫁女” 的习俗尤为盛行。
而南方的初十习俗则更具特色。在广东、广西等地,初十挂花灯的习俗十分流行。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被称为 “添丁灯”,这一叫法源自粤语发音中 “灯” 和 “丁” 相近,所以 “添灯” 寓意着 “添丁” 。在一些村庄,若有男婴降生,到了正月初十,家人便会前往社稷坛挂上花灯,有些长辈还会在花灯上写上孩子的名字,寓意着家族人丁兴旺,新生命在家族中正式有了名分。这一习俗体现了南方地区对家族传承和繁衍的重视,花灯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家族希望的寄托。
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等地,初十的习俗与海洋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地方会在初十举行祭祀海神的活动,人们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海边,向海神祈求新的一年渔业丰收、出海平安。祭品中除了常见的三牲、水果外,还会有当地特色的海产品,如干贝、海鱼干等。而在西部地区,像云南、贵州等地,初十的庆祝方式则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例如,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初十这天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独特的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舞蹈和歌曲往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寓意,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南北东西初十习俗的差异,主要源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北方地区以平原为主,农业生产发达,老鼠对粮食的影响较大,因此产生了 “老鼠嫁女” 的习俗来祈求粮食安全;南方地区家族观念较强,重视人口繁衍,所以有了挂 “添丁灯” 的习俗 。东部沿海地区靠海而生,海洋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来源,祭祀海神成为他们祈求生活保障的方式;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
初十传统在现代:传承与新变化
在现代社会,大年初十的传统习俗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习俗的生存土壤逐渐发生变化。
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暇顾及一些传统习俗的细节,初十的很多传统活动在城市中逐渐被简化甚至遗忘。像 “老鼠嫁女” 这样的习俗,在城市里很难看到孩子们为老鼠准备糖果、花生的场景;祭祀石头神的活动,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场地。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娱乐方式的丰富,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新事物吸引,对传统习俗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然而,初十传统习俗也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初十这一天选择举行家庭聚会,一起制作初十特色美食,如莜面、棒子粥等,分享节日的喜悦,传承家族的文化记忆。社区也开始举办各种初十庆祝活动,像舞龙舞狮表演、花灯展览等,让居民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一些地方还将初十传统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为初十传统习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
我们应当重视初十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对传统习俗的宣传和保护,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文化课程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初十传统习俗的内涵和价值;家庭作为传承的重要载体,长辈们应将这些传统习俗和背后的故事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每个人也应当积极参与到传统习俗的传承中来,从自身做起,在初十这一天遵循传统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大年初十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