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护士(转载已获授权)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中心静脉导管(CVC)是我们经常接触的重要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大手术后静脉输液、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血液透析、肿瘤化疗等多个关键治疗环节。
然而,在 CVC 拔除这一看似常规的操作里,偶尔会引发「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窘迫综合征」这个危险状况,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带来巨大威胁,也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增添诸多挑战。
今天,笔者就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
案例回顾
患者,男性,71 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长期接受规律性血液透析。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成功置入中心静脉临时导管以支持透析治疗。两个月后,患者左前臂内瘘成熟,透析穿刺顺利,医生决定择期拔除右侧颈静脉导管。
拔管当日,患者采取坐位,顺利完成导管拔除。不料,数分钟后患者突发晕厥,伴有出汗及短暂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医护团队迅速开展急救,但患者症状未缓解,五分钟后被紧急转入急救室进一步治疗。经多方急救,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并转入神经内科接受后续检查与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窘迫综合征
明明已经顺利拔管,为什么患者会突发晕厥呢?这便是笔者提到的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窘迫综合征了。
患者在拔除 CVC 后因一系列诱因引发的急性综合征,症状包括心动过缓、晕厥、低氧血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该综合征的致死率可达 57%,其突发性及危害性使之成为 CVC 操作中不可忽视的风险。
为什么会发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颈动脉窦。
颈动脉窦是颈动脉分叉处的一种特殊结构,内有丰富的压力感受器。若拔管操作不当,按压力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极易引发迷走神经反射,造成晕厥等风险。
医护人员在操作时需特别谨慎,避免按压范围过大或过于用力。这个案例中患者晕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按压力度过大。
另一个原因则是患者拔管时的体位不当。患者拔管时处于坐位,重力作用使血液易于积聚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且,坐位状态下颈动脉窦敏感性更高,晕厥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如何预防?
1. 优化患者体位
拔管时建议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头低脚高位,既能避免重力作用导致的回心血量减少,也能降低颈动脉窦敏感性,减少晕厥发生风险。
2. 指导患者配合
拔管时可指导患者屏住呼吸,提高胸腔压力;若患者无法配合屏气,可选择在呼气末拔管,以降低胸腔负压对静脉的影响。
3. 轻柔拔管与按压
拔管动作需轻柔缓慢,避免因用力过猛引发患者不适。拔管后按压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直接刺激颈动脉窦。颈部按压一般以 0.4~0.8 kg 的力度为宜,确保按压范围既覆盖穿刺点,又不延展至颈动脉窦区域。
4.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拔管后应卧床休息,并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低氧血症或晕厥等异常情况,及时干预。
5. 加强患者宣教
告知患者拔管后 30 分钟内需平卧休息,不得揉捏或按摩穿刺点,避免剧烈运动、咳嗽或深呼吸等可能增加胸腔负压的行为。
6. 采用无菌密闭式敷料
拔管后用无菌密闭敷料覆盖穿刺点,可有效防止因胸腔压力变化导致的空气吸入,进一步减少空气栓塞风险。
7. 建立应急预案
医院需完善急救预案,包括急救药品与设备的配备、医护人员培训及演练,以便快速应对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窘迫综合征等突发情况。
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窘迫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但高危的并发症,其发生往往难以预测,但通过深入了解其机制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风险。
希望通过本案例分析及对策探讨,能为各位同仁更好地应对中心静脉导管拔除中的潜在风险。
学习不停歇,春节不打烊!考试宝典贺岁钜惠享不停!活动期间,每满200-20元!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优质的备考资源免费送!历年考题,送!高质量视频课程,送!价值近两千元的AI助学大礼包,送送送!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