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肺癌诊疗流程,提升患者体验和疗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可京教授介绍,医院"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通过整合初筛、确诊、治疗及随访全流程,实现了诊疗无缝衔接。中心采用线上线下多种就诊途径,结合多学科团队(MDT)合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特邀嘉宾❖
唐可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药学部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山一院肺癌MDT首席专家,Ⅲ期肺癌多学科联合规范化诊疗中心、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MDT团队负责人
美国范德堡 (Vanderbilt) 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UTSW) Harold C. Simmons综合癌症中心访问科学家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肺癌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 免疫治疗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 / CTONG)理事
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感染与重症专业工作组组长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肺部肿瘤管理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等
《肿瘤医学论坛》:在您领导的“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中,患者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是如何实现无缝衔接的,这种一体化模式在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和疗效方面具有什么显著优势?
唐可京教授:
依托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一强大后盾,我院“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设备以及人员配置,能够在肺癌的初筛、确诊、治疗、不良反应管理以及后续跟踪随访等全周期实施一体化综合规范性诊治,为患者提供覆盖全病程的综合解决方案。
1. 线下线上多种就诊途径,并提供畅通的转诊途径
由于肺癌具有异质性及隐匿性等特点,患者首诊科室各有不同。本中心常规设置肺结节/肺癌专科门诊、呼吸专科门诊、教授门诊、节假日门诊及特需门诊等多种线下就诊途径;此外,还常规设立互联网云诊室,通过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化系统,患者可通过线上远程图文、语音、视频等获得专业的咨询和诊疗服务,打破了时空限制,确保患者有需求时都能及时找到我院相应专家,为患者提供便利、高效的诊疗服务。对于病情急重的患者,也可先至我院急诊就诊,后续急诊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断联系相应专科收入住院部进一步诊治,确保不同分期、不同病情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
2.先进、快速的规范性诊断流程
我院设有完善的肺癌诊断体系,能完成从影像学分期检查、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等一系列诊断流程,这种一站式服务大大减少了初诊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奔波的时间和体力消耗,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具有国内领先的呼吸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围绕着肺癌/肺结节的诊断可进行超声支气管镜纵隔淋巴结活检及肺活检、经支气管肺外周病变精准活检、冷冻肺活检、C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软质及硬质内科胸腔镜活检等,并可开展人工智能辅助快速现场病理评价(Al-ROSE)、经支气管镜机器人、经皮穿刺机器人诊疗技术,为患者取得病理诊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此外,围绕着严重阻塞气道的中央型重症肺癌患者,我科可进行中央气道肿瘤冷热消融、气道球囊扩张、气道冷冻治疗、气道支架植入等技术,为这些危及生命的肺癌患者打通气道、获取病理组织并赢得接受下一步诊治的宝贵时间。
3. 医、护、药多学科合作的全程肺癌治疗、随访服务
我院的肺癌患者会根据其疾病分期、病理和分子诊断等,结合多学科团队(MDT)诊疗建议确定患者的个体化诊治方案;同时作为国内知名的肺癌诊疗中心,我们承接了众多的国际、国内多中心肺癌临床试验,可为适合的患者匹配相应的临床试验,使患者获益于创新的治疗药物或者治疗模式。我们成立的肺癌MDT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胸外科、放射治疗科、骨肿瘤科、医学影像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肿瘤介入科)、病理科、分子诊断中心、药学部、护理部等多学科的专家,其构建的紧密合作诊疗模式能够减少既往因为科室之间联系不紧密,信息不畅通,职责不明确导致患者就诊的碎片化、复杂化现象,确保肺癌患者得到及时、全面、全程的诊治服务。此外,在本院就诊的肺癌患者亦会进入本院随访系统,由临床医师牵头,临床药师及护理团队深度参与的随访团队会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并发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处理、生活起居及康复锻炼等全流程的服务与指导。对于外地患者,随访团队还会通过电话、微信、互联网医院等方式进行远程随访及答疑,确保外地患者的诊治不因距离而中断。
近年来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日新月异,包括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并且和肺癌的手术、放疗等治疗手段深度结合(比如围手术期的免疫联合化疗、手术后的免疫或者靶向辅助治疗、同步或序贯放化疗以及后续的免疫或者靶向巩固治疗等)。这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新的治疗策略的出现一方面显著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管理不良反应的巨大挑战,比如严重感染,免疫治疗相关性心肌炎和脊髓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治疗、放疗等所致的严重间质性肺炎等,是导致患者停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肿瘤专科医院,我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首批综合医院“辅导类”创建单位,拥有3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借助于各专科的雄厚力量,我们能对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和救治。我们成立的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MDT,邀请了心血管内科、神经科、内分泌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药学部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加盟,使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能够被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最终使患者能最大化地获益于肿瘤免疫治疗。我们中心的驻科肿瘤临床药师除了能指导肺癌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外,还会每月定期举办肺癌患教会,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我院的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化流程、应用先进技术等,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全面的诊疗平台,显著提升了肺癌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疗效。
《肿瘤医学论坛》: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癌多学科团队(MDT)互联网诊疗的首席专家,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技术在肺癌多学科诊疗中的应用,在您看来,贵院线上和线下MDT诊疗相结合的模式在诊疗流程、患者体验和跨学科协作方面有哪些显著的优点?
唐可京教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我院是国内首批建立互联网医院的公立医院之一,通过顶层设计以及功能创新,建立了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化系统,围绕院外患者需求,与院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融合,开创覆盖患者全病程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新模式。
MDT诊疗一直是我院疑难危重病患者最重要的诊疗模式之一,既往主要服务于在院患者,但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的可及性,提高诊疗效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助力国家分级诊疗,2022年5月,我们成立了我院首个基于互联网的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目前我院这样的疑难病多学科诊疗门诊已经扩大到50余个团队。多学科团队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和融合,强化团队合作与核心人才培养,且避免在制定患者诊疗方案上单个科室或者专家的“一言堂”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院的MDT诊疗采取线上挂号并预筛选与线下MDT诊疗相结合的模式,在诊疗流程、患者体验和跨学科协作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
我院的MDT诊疗在“掌上中山一院“app和”中山一院“微信公众号上通过首页面板、”门诊预约“和”互联网医院“三个入口均可进入。患者可以先预约肺癌MDT诊疗的图文挂号,我们相对固定的肺癌MDT成员(也叫预约协调员)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预筛选,符合MDT诊疗的患者再推荐其进行正式肺癌MDT诊疗的挂号和预约。预约协调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个体化的邀请参与该患者线下MDT会诊所需的各个专科,也会于MDT会诊前收集并整理好患者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本院和外院的诊治记录,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病理和分子病理检查结果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线下MDT诊疗的有效性,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避免患者自行挂号时因理解偏差或者资料不全导致MDT诊疗的效果不佳以及患者的满意度低。
我们这种MDT诊疗模式也可以为外地和基层医院的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协助患者明确诊断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异地就医带来的时间、经济和体力负担。这种跨院区、跨院际、跨地区的协同诊疗模式也有利于最大化发挥和促进我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基层医院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实现分级诊疗的愿景。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肺癌MDT诊疗的未来趋势一定是线上线下两者互相补充、融合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规范的医疗服务。
《肿瘤医学论坛》:您对未来肺癌规范化诊疗的发展有何看法,有哪些新型技术或者研究值得期待?
唐可京教授:
肺癌目前仍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提高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是助力肺癌慢病化的核心。规范化诊疗并不是简单、死板、机械化地依照指南进行诊疗活动,尤其是对于肺癌这种异质性极强的疾病,紧密协作的多学科团队诊疗为患者制定精准化、个体化和全程化的诊疗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至关重要。
早诊早治是提高恶性肿瘤长期生存率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I)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将变得更加准确和便捷。AI还能整合影像、病理、基因等多模态数据,提供多尺度的综合分析,未来伴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AI可以助力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癌的分子机制和个体差异,可以辅助医生为初治患者和耐药后的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也可以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
在肺癌外科领域,未来机器人手术在合适的患者会被更多地开展使用,相对于目前的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更精准、创伤及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和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还显示出提高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趋势。在内科治疗领域,新型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等都让人期待,尤其在AI加持下的药物研发正全方位地加速并优化着研发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在锁定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和通过构建复杂的预测模型对候选分子进行高效筛选方面,故未来AI制药有望成为药物研发的核心模式。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多种针对肺癌的新型技术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涌现。这些进展和研究方向预示着肺癌规范化诊疗的未来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并且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指导专家:唐可京教授 编辑:momo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