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HER2+晚期胃癌后线“无药可用”?试试这样治!

胃癌作为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1] ,其死亡率虽在近年来因早筛、早诊及综合治疗理念的推进而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全球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 胃癌治疗策略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胃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为推动我国胃癌诊疗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不同区域医生间的经验交流,并促进消化道肿瘤治疗新理念的推广,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心策划的消化道肿瘤治疗专家论坛,适时推出了“突破*胃来可期”—胃癌靶向治疗全程管理治疗理念优化项目。 该项目旨在搭建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聚焦于胃癌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让医生们能够分享真实的规范化诊疗经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共同为提升我国胃癌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贡献。

本期“突破*胃来可期”将分享2例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全程诊疗经过,期望为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参考。第一个病例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提供,第二个病例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提供。

病例介绍

病例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一、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49岁。ECOG 1分;既往体健。

病史回顾:2021年3月,患者因“胃部不适7个月”于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提示“胃窦腺癌”,行“腹腔镜探查术+腹腔置管术”,术中发现肿瘤无法切除,膈顶壁腹膜可见数枚可疑种植结节,遂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初步诊断考虑胃窦腺癌,腹膜种植转移可能。2021年4月至9月期间接受化疗,出现血小板较低不耐受的情况。2021年9月,我院行胃窦体交界病理结果提示“低分化腺癌”。进一步查PET-CT提示“胃窦壁略增厚,PET显像略见放射性浓聚;上腹部腹膜及网膜脂肪层混浊伴多发小结节,PET显像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评效:疾病稳定(SD)。


图1. 2021年9月,基线影像学

  • 手术治疗:2021年10月13日,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横结肠区段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行辅助治疗。

  • 术后病理:弥漫性低分化腺癌伴中-低分化管状腺癌,Lauren分型:混合型,侵出胃壁、累及横结肠浆膜及浆膜下层(ypT4b),可见中等量肿瘤细胞残留,上切端、下切端、大网膜、横结肠两侧切端均及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CK8/18(+),CgA(少量散在+),Syn(-),HER-2(2+,FISH阴性),Ki-67(40%+);MLH1(+),PMS2(+),MSH2(+),MSH6(+);原位杂交:EBER(-)。

  • 术后分期:胃窦腺癌 ypT4bN0M0,IIIA期

  • 复发转移:2022年4月,患者因腹胀,查CT提示“盆腹腔大量积液,双侧附件改变,脾大,双侧胸腔积液”,评效:疾病进展(PD)。

临床诊断:胃窦腺癌(cT4bN0M1,Ⅳ期,HER2阳性,腹膜继发恶性肿瘤,腹腔积液)

二、晚期治疗经过

01

一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2年4月-2022年5月,行“XELOX(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PD-1单抗”方案治疗3周期。

复发转移:2022年6月,复查CT提示腹壁肿物增大,评效PD。

无进展生存期(PFS)1:2个月。

02

二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2年6月-2023年1月,行“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治疗7周期。2023年2月,行“腹腔穿刺置管术”,共引流淡黄色腹腔积液约6000ml,细胞学提示“腺癌”,遂行腹腔灌注顺铂(30mg)治疗。

疗效评估:3周期后和7周期后,均评效SD。

复发转移:2023年2月,患者因腹胀加重,腹腔积液明显增多,CT提示“前腹壁瘢痕处周围软组织肿物;前腹壁皮肤不规则增厚;肝包膜局限性增厚;肠系膜区部分结节较前增大”,评效PD。

PFS 2:7个月。

(我院)更新诊断:胃癌术后复发转移[低分化腺癌 cT4bN0M1;腹壁转移、腹膜转移、腹腔积液;HER2(2+),pMMR(DNA错配修复正常),EBER-]

03

三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3年2月-2024年3月,行“维迪西妥单抗+PD-1单抗”治疗22周期。2024年3月,予引流腹腔积液,2024年3月、5月、6月,予腹腔灌注顺铂(30mg)治疗。

疗效评估:2023年3月,复查B超提示“腹腔积液基本消失”,2023年4月,复查CT提示“与1个月前比较,前腹壁瘢痕处周围软组织肿物缩小,双侧腹壁皮下水肿及前腹壁皮肤增厚减轻;腹膜增厚略减轻”,评效SD。后续多次复查CT(末次2023年12月),结果大致同前,评效SD。

复发转移:2023年11月,患者出现直肠刺激症状,CT提示“直肠肠壁增厚”。2023年12月,肠镜提示“管腔狭窄,无法通过,距肛缘约3cm-8cm可见溃疡型肿物生长,环管腔一周,质硬”。直肠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部分弥漫浸润性生长,考虑胃癌转移”。2024年3月,复查CT提示“与3个月前比较,前腹壁瘢痕处周围软组织肿物增大,腹膜增厚较前明显,腹盆腔积液明显增加”,评效PD。

PFS3:12个月。

04

四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4年3月-2024年9月,行“德曲妥珠单抗(300mg,d1,q3w)”治疗8周期。

疗效评估:2024年5月,患者复查CT提示“与2个月前比较,前腹壁瘢痕处周围软组织肿物缩小,肠系膜区部分淋巴结缩小,腹膜增厚略减轻,腹盆腔积液减少”,评效SD。2024年7月,CT提示“与2个月前比较,腹壁瘢痕处周围软组织肿物基本同前,腹膜增厚略减轻,腹盆腔积液减少”,评效SD。


图2. 德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和治疗2、4个月后的影像 学变化

复发转移:2024年9月,患者出现梗阻,于当地医院对症支持治疗,但疗效不佳,逐渐出现多脏器衰竭,于2024年9月底去世。

PFS4:6个月。

总生存期(OS):2年5个月(从2022年4月确诊晚期胃癌至2024年9月底去世)。

病例2:江苏省肿瘤医院

一、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61岁。 ECOG 0分; 既往高血压病史,青霉素过敏史。

病史回顾:2020年初,患者反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未给予重视。随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阵发性加重,伴嗳气。外院行胃镜检查“食管癌侵犯胃底,胃角颗粒样隆起,胃息肉”,病理提示“腺癌”,PET-CT提示“食管胸中下段及胃MT多处(双侧颈部、左侧锁骨区、肝胃间隙、胰头周围、腹膜后及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肝脏多发转移,胃周网膜种植转移”。2020年6月8日,我院病理会诊“(距门齿37cm、胃角,胃底)肠型/腺癌,中分化。免疫组化:HER2(3+)”。

临床诊断:胃窦癌伴多发淋巴结、肝转移(cT3N3M1 IV期,HER2阳性)


图3. 2020年6月15日,基线影像学

二、晚期治疗经过

01

一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0年6月28日-2020年9月9日,患者入组临床试验,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安慰剂”治疗4周期。

疗效评估:2周期后复查提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好转,多发淋巴结、肝转移缩小”,评效:部分缓解(PR)。

复发转移:2020年10月,患者逐渐出现胸闷、气喘,B超提示“心包大量积液,胸腔积液”,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心包积液细胞学检测查见腺癌细胞。2020年10月28日CT提示病情进展“淋巴结、肝转移病灶有缩小,腹水增多,腹膜增厚较前明显,胸前壁皮下肿胀较前明显,两侧胸腔积液新见”,评效PD。

PFS1:4个月。

02

二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0年10月30日-2021年10月8日,行“吡咯替尼±紫杉醇酯质体±替吉奥”治疗16周期。

不良反应:IV度骨髓抑制(对症治疗/调整剂量后恢复),II度腹泻。

疗效评估:2周期后CT提示“淋巴结、肝转移有缩小,胸腔积液消失,腹水明显减少”,评效PR。后续定期复查,均维持PR。

复发转移:2021年11月4日,复查CT示“纵隔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肝脏转移病灶较前稍退缩,左肺上叶增大实性结节,拟转移,两肺炎症局部较前吸收改善,局部较前新见;左侧肩胛骨骨转移明显进展”,评效PD。

PFS2:12个月。

03

三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1年11月6日-2022年4月6日,行“阿帕替尼+伊立替康”治疗8个周期。其中,在第7周期治疗后接受过左肩胛骨放疗1周。

不良反应:IV度骨髓抑制(对症治疗/调整剂量后恢复)。

疗效评估:治疗期间评效PR。

复发转移:2022年4月26日,CT复查示“胃部病灶局部强化较前稍明显,隆突前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左侧肩胛骨骨质破坏,局部伴软组织结节,较前稍明显,盆腔新见微量积液”,评效PD。

PFS3:5个月。

04

四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2年4月27日-2022年9月29日,行“阿帕替尼+维迪西妥单抗”治疗12周期。

疗效评估:治疗期间评效SD。

复发转移:2022年10月12日,复查CT提示“门、胃底、胃体壁增厚,较前相仿。纵隔淋巴结、左肺上叶结节较前增大;肝近膈顶处稍低密度影较前稍明显,转移可能”,评效PD。

PFS4:5个月。

05

五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2年10月13日-2022年11月3日,行“信迪利单抗+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治疗2周期。

复发转移:2022年11月28日复查CT示“胃壁病变较前稍明显,腹腔、腹膜后多发稍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纵隔肿大淋巴结较前饱满,肝转移较前饱满,左肺上叶转移较前稍增大”,评效PD。

PFS5:1个月。

06

六线治疗

二次活检:2022年12月1日,患者再次行胃镜,病理结果提示“贲门、胃角、距门齿35cm:腺癌,中分化,免疫组化:HER2(3+)”。

治疗方案:第一阶段(2022年12月15日-2023年8月2日),行“德曲妥珠单抗(320mg,d1,q3w)”方案治疗10周期。第二阶段(2023年8月24日-2023年9月15日),因不良反应降低剂量,行“德曲妥珠单抗(280mg,d1,q3w)”治疗2周期。

疗效评估:2023年1月29日,CT提示“左锁骨上淋巴结大小相似,腹腔、纵隔淋巴结有缩小,肝转移、肺转移有缩小”,评效PR。后续定期复查,均维持PR。


图4. 六线治疗前和2个月后的影像学对比(首次评效PR)


图5. 2023年8月30日,六线治疗9个月后的影像学(维持PR)

复发转移:2023年10月7日,复查CT提示“贲门及小弯病灶较前明显,纵隔内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前增大,肝胃韧带间、肝门区多发淋巴结较前大致相仿,右侧结肠旁沟网膜间隙浑浊较前稍改善。肝左叶新见稍低密度结节影,两肺炎性改变,较前改善。左侧肩胛骨骨质破坏范围较前范围增大”,2023年10月10日上腹部MRI“肝脏结节,考虑转移”,评效PD。

PFS6:9个月。

07

七线治疗

治疗方案:2023年10月17日,行“雷莫西尤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治疗1周期。化疗结束复查血常规三系明显下降,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后期IV度血小板度降低,下一周期未按时治疗,死亡失访。

PFS7:未知。

OS:>3年4个月(从2020年6月确诊晚期胃癌至2023年10月死亡失访)。

总结

胃癌是一种全球性高致死性的恶性肿瘤,早期通过内镜下切除可使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然而,遗憾的是,近40%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就诊时已进入不可切除的进展期,此时,全身性抗肿瘤治疗成为了治疗的首选[2]。在胃癌的众多亚型中,HER2阳性胃癌以其强侵袭性、高转移率及易复发等特性,导致患者的3年总生存期(OS)低至10%[3]。针对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治疗,靶向治疗始终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众多新型HER2靶向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继进入临床研究或上市阶段,包括大分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小分子TKI等[2]。其中,ADC药物作为一种创新疗法,为晚期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案[4]。以DESTINY-Gastric01研究[5]为例,该研究证实了新型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为HER2阳性晚期胃癌后线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是目前为止后线治疗中取得最长OS获益和最高有效率的单药疗法在这两例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全程诊疗过程中,我们也见证了德曲妥珠单抗所展现出的出色疗效。

病例1的患者诊断为HER2阳性的晚期胃窦腺癌,已出现腹膜转移伴有大量的腹腔积液。尽管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患者接受了包括化疗、免疫治疗及腹腔灌注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但疾病仍持续进展。进入三线治疗时,患者尝试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这一创新疗法为患者带来了一段时间的SD,也展示了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治疗潜力。然而,患者随后出现了直肠转移,病情再度恶化。在四线治疗中,患者转而使用德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前腹壁瘢痕处周围软组织肿物明显缩小,肠系膜区部分淋巴结也见缩小,腹膜增厚情况略有减轻,腹盆腔积液也显著减少,再次获得了SD的疗效,且PFS长达6个月。这一病例不仅证明了德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晚期胃癌后线治疗中的有效性,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经过多线治疗仍能保持一定体能状态的患者,继续尝试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是合理的选择。

病例2的患者在初诊时即已处于胃窦癌伴多发淋巴结、肝转移的IV期,且HER2阳性,病情同样十分危重。

在一、二线治疗中,患者以抗HER2治疗为主的方案取得了PR的疗效。三线治疗时,患者使用了抗血管联合化疗方案,尽管病情仍持续进展,但也获得了PR的疗效。然而,四线治疗使用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抗血管治疗后,患者的疗效仅达到SD。到了五线治疗,患者的病情更是持续PD。此时,患者进行了二次活检,免疫组化提示HER2(3+),并未出现HER2表达的缺失,因此在六线治疗中,患者采用了德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再次取得了PR的疗效(腹腔、纵隔淋巴结有缩小,肝转移、肺转移也有缩小),且这一疗效得到了较长时间的维持,六线PFS达到了9个月。这一结果不仅再次证实了德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晚期胃癌后线治疗中的卓越疗效,也深刻提示我们,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即使经过多线治疗,仍然有可能通过新型靶向治疗药物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综合分析这两例病例,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历程确实复杂多变,既往治疗方案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了耐药机制的复杂性,给治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这两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当他们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时,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整体耐受性良好,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更为关键的是,德曲妥珠单抗在这两例已经历过不同抗HER2作用机制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均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持久的疾病控制能力。这充分说明,即使患者经过多线治疗,仍有可能通过德曲妥珠单抗获得较好的疗效,为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科室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消化肿瘤内科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肿瘤病种专业化科室,专注于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与基础研究。学科带头人巴一教授秉承国际规范化诊疗理念,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集约化的消化系统肿瘤诊疗团队,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规范化的专业治疗以及独具特色的个体化治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脏及胆道系统肿瘤、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的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肿瘤患者的药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消化道肿瘤专业团队。

科室目前拥有固定床位65张,医护人员30余名,每年接诊病人近2万人次,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科室自建科以来发展迅速,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由中青年骨干医师组成了一支学术氛围活跃的医师团队,其中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4人;有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4名。科室注重人才培养,每年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肿瘤学术大会,定期选派团队成员前往国外知名肿瘤中心学习及访问交流,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

科室积极推行消化系统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率先在天津市开展MDT(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推动了天津市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规范化进程。同时,在日常临床工作的基础上,科室每年承担大量的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近5年间设计承担及参与全国性和全球性多中心临床研究40余项,以期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大的生存获益。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消化肿瘤内科同时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教学工作,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每年为全国各地肿瘤专科培养数名肿瘤专业人才,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肿瘤专科医师前来进修学习。

学科带头人巴一教授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天津市肿瘤医院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卫生部医政司结直肠癌诊疗路径制定委员会成员,巴教授每年参与修订结直肠癌的国际和国内诊疗标准。近年来带领科室团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HEMISTRY等国际高水平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带领团队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为推动消化道肿瘤临床诊治和基础转化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消化肿瘤内科团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团结奋进,努力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热情的帮助和专业的、规范化的治疗。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肿瘤内科之一,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现有核定床位346张。设8个病区、1个日间病区、1个层流病房,共22个治疗单元。医护人员228名,在职医生74名,其中主任医师32名,副主任医师19名,拥有博士学位者26名,多名专家是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下设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恶性淋巴瘤、肝胆胰肿瘤、头颈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恶黑软组织肿瘤等多个肿瘤内科诊疗中心。

肿瘤内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癌症化疗中心、首批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机构。获得江苏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荣誉。科室全年收住病人超过5万人次,门诊量15余万人次,病种涵盖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食管与头颈癌、肝胆胰肿瘤、泌尿生殖系肿瘤、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2005年成为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机构以来,已完成国内外新药临床试验1000余项,受益患者2万余人。

肿瘤内科历年来注重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998年开展了低剂量5-FU、阿霉素持续滴注等化学治疗方法,2000年开展基因指导下个体化治疗研究,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化疗药物浓度实时监测下的个体化治疗、时辰化疗、深部热疗、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小剂量延长时间化疗、肿瘤患者营养评估与干预、癌症疼痛规范化治疗等成为本科室的治疗特色,2020年该科获得国家卫健委首次批准CAR-T治疗资质单位。该科凭先进的治疗理念、规范的治疗技术、优良的服务品质,给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存利益,也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多学科会诊模式(MDT)是近年来国际上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对患者施行MDT,汇聚多学科专家诊治经验,为每个患者制定精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使患者获得精确治疗。肿瘤内科与其他科室保持紧密合作,常规开展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联合门诊(MDT)、肝脏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MDT)、大肠癌多学科联合门诊(MDT)、肺小结节多学科联合门诊(MDT)、胃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MDT)、进展期肺癌多学科联合门诊(MDT)、食管癌多学科联合门诊(MDT)和胆道/胰腺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MDT)。肿瘤内科根据肺癌诊治进展,联合兄弟科室开设Ⅲ期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为Ⅲ期肺癌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针对住院病人,各个治疗中心均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多学科会诊(MDT),为患者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诊治方案,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生的曙光。

肿瘤内科以临床诊疗为核心,科教研同步发展,是南京医科大学等多个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是江苏省肿瘤内科医生培训/进修基地,近30年来为省内外培养肿瘤专科医生1000余名,目前承担江苏省肿瘤科规范化诊疗的培训任务。历年来共举办了十一届江苏省肿瘤化疗大会(现更名为江苏肿瘤内科大会),目前科室每年常规举办国家级继教班8项,省级继教班10余项。每年主办多个学术会议,其中肺癌紫金论坛、乳腺癌紫金论坛、江苏省中青年肿瘤多学科菁英紫金论坛、淋巴瘤紫金论坛等紫金系列学术活动已经成为在华东乃至全国富有影响的学术平台。科室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自然基金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科室成员以主编/副主编/编委名义出版学术专著数十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卫健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30余项。

肿瘤内科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单位、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肿瘤专委会委员单位、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员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与不明原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医师定期考核肿瘤专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单位等,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肝癌、淋巴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肿瘤营养培训基地,是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江苏省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肿瘤内科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分别担任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

肿瘤内科一贯重视患教与科普活动,各治疗中心均不定期举办患教与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肿瘤诊疗相关的常识,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肿瘤的科学认识,目前是中国抗癌协会授予的乳腺癌、肝癌和淋巴瘤科普基地。

肿瘤内科将以专业/规范/个体化治疗的模式,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细致的服务,与您携手,共创奇迹。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张思维, 孙可欣, 等. 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3): 212-220.

[2]张芮毫,张明.进展期胃癌抗HER2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2,35(02):218-224.

[3]Bang YJ, Van Cutsem E, Feyereislova A, et al.Tras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ToGA): a phase 3,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0 Aug 28;376(9742):687-97.

[4]Koganemaru S, Shitara K.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to treat gastric cancer[J].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21, 21(7):923-930.

[5]Yamaguchi K, Bang Y J, Iwasa S,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DS-8201)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adenocarcinoma: Final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2 study (DESTINY-Gastric01)[J]. 2022.

答案:A、B、C正确。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