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被誉为人体“化工厂”,负责代谢营养物质和清除体内毒素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项代谢异常,更需要关注肝脏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5种“伤肝食物”,希望糖友重视。

本文特邀审核专家:

审核专家:刘光辉 副主任医师

• 上海市同济医院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上海医学会互联网医疗专科分会青年委员

• 上海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神经病变学组委员


来源:《2024年都市人群科学护肝白皮书》

01

各类酒

酒精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但糖尿病患者因代谢异常,肝脏对酒精的耐受性通常较低。

酒精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不仅在于肝脏代谢负担,还可能直接影响血糖的调控[1]。

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饮酒后,药物代谢速率降低,低血糖风险显著增加[2]。

此外,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导致饮酒后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而后又可能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现象

建议

糖尿病患者尽量避免饮酒

若确实需要饮用,应将每日酒精摄入量严格控制在男性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15克酒精相当于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馏酒);

在饮酒时需配合主食摄入以预防低血糖,并避免空腹饮酒。

不要多种酒混合饮用,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饮酒前后监测血糖水平

我国居民肝病类型的分布情况


来源:《2024年都市人群科学护肝白皮书》


02

腌制食品

腌菜中通常含有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其主要来源于腌制过程中硝酸盐与胺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腌制时间越长或储存方式不当,亚硝胺的含量可能越高。

亚硝胺的摄入量与肝癌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在肝癌高发区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食用腌菜的频率较高,并且腌菜中的亚硝胺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

建议

尽量少吃腌制食品,选用新鲜、干净的蔬菜

贪嘴时,应缩短腌制时间,避免腌制过久,减少亚硝胺的积累。

腌制过程中可加入维生素C(如柠檬片),能抑制亚硝胺的形成。


03

反式脂肪酸

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加重肝细胞损伤。这些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反式脂肪酸还可能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血糖波动的风险[4]。

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许多加工食品中,比如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糕点和饼干(如蛋黄派、千层酥)、零食(如薯片、巧克力酱)。

建议

选择康的烹饪方,采用蒸、煮、炖等健康烹饪方式,尽量避免油炸食品;

尽量避免食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零食。

学会看成分表,购买食品时注意是否含有“氢化植物油”或“部分氢化油脂”,这些是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04

霉变的坚果和粮食

霉变的坚果和粮食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强毒性物质,对肝脏具有极大的毒性。

糖尿病患者的肝脏代谢负担本就较高,修复能力较普通人群更弱。如果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更容易诱发脂肪肝、肝硬化等问题,甚至增加患肝癌的风险[5]。

建议

及时丢弃霉变食品,一旦发现坚果、粮食或其他食物有霉变迹象(如异味、变色),应立即丢弃,避免侥幸心理。

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粮油制品,避免购买或使用制作工艺不规范的土榨油。

保持储存环境干燥、通风,使用前注意观察坚果和粮食的外观(是否有霉斑)和气味(是否有霉味或苦味)。


05

生的或没做熟的水产

生或未熟的水产品中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如甲型肝炎病毒和华支睾吸虫,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造成严重威胁。

在广东省等地区,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的感染率较高[7]。

建议

确保水产品完全煮熟,确保水产品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保持充分加热,杀灭病毒和寄生虫。

避免食用生腌水产品,生腌鱼、虾等,尽管美味,但存在较高感染风险,尤其在感染率较高的地区。

在处理水产品时,使用专用砧板和刀具,避免与其他食材交叉,减少污染。

水产品应低温冷藏或冷冻保存,防止病原体滋生。

购买水产品时选择新鲜、来源可靠的产品,减少摄入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


关注肝脏受损6大信号[8]

1. 嗜睡萎靡、疲劳乏力

2. 食欲减退、畏惧油腻

3. 皮肤黯淡、气色不佳

4. 腰围增粗、小腹圆凸

5. 急躁易怒、口苦口臭

6. 酒量下降、容易断片

肝指南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这些食物的摄入,按照科学的护肝指南,从而降低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于市场上的护肝产品,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盲目跟风。

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才是保护肝脏的根本,时刻关注肝脏健康远离“肝”扰

作者:李溪 临床营养医师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S180. doi:10.2337/dc23-S001.

2. Fralick, M., Jampana, S., & Bell, C. M. (2021). Sulfonylureas and the risk of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81(8), 1037-1046.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1.2276

3. Zhang, Z., & Lu, X. (2020). The carcinogenic effects of nitrosamines in pickled food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liver cancer.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39, 111267. doi:10.1016/j.fct.2020.111267.

4. Bansal, M., & Kaur, M. (2019). Dietary trans fats and their rol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 13(3), 349-359. doi:10.1016/j.jacl.2019.02.012.

5.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2012). Aflatoxins. In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ume 100F.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 Ostry, V., & Malir, F. (2017). Moldy foods and mycotoxins: 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exposure to aflatoxins and ochratoxins in foodstuff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56, 25-31. doi:10.1016/j.etap.2017.09.001

7. Goulart, M., & McFadden, T. (2019). Hepatitis A virus and its transmission through contaminated seafood: A global health conce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300, 28-34. doi:10.1016/j.ijfoodmicro.2019.01.003

8. 2024年都市人群科学护肝白皮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