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养就是安静,静坐不一定要这样盘坐,但盘腿静坐很重要。你看隋唐以前塑的佛像三围标准,一定是两腿盘好,屁股是稍向后凸,细腰身,坐得很端正,这叫七支坐法。中国的佛像有些是大肚子的,那是宋朝以后塑的,比较不合标准。关于静坐的姿势,可以看我讲过的《静坐与修道》。静坐的外形很多,你们初学坐不一定要学七支坐法,你们就在藤椅上这样坐着,两腿放正,两手放腿上面,这是儒家的坐姿,叫作“端容正坐”。你看古人坐在木椅子上,一定是端容正坐的姿态。我们六七岁读的《千字文》,有“形端表正”四个字,形体很端正,不是挺胸,是腰要正直。腰是生命的根本,练武功打少林拳、太极拳,重要的是腰力。我们生命上下两个部分,就是在腰这里转折,腰正身体就正。

你看我们很多同学还没有到中年耶,坐下来身体歪七扭八、弯腰驼背,不然就觉得难过,像这样的话,健康早就出了问题。你看以前清朝宫廷的教育,还有蒙古、西藏一带有些地方,他们从小的教育,比较注重要坐得端正。在中国文化传统习惯是不坐软床椅的,坐软的床椅脊椎容易变形,变形就容易生病,所以现在的沙发床、沙发椅非常害人,像我从小到现在睡的都是硬板的床。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东方出版社

人体内的腑脏器官,都是挂附于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时,背脊弯曲不正,五脏不能保持自然舒畅,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竖直脊梁,使腑脏的气脉舒泰。如果肋骨压垂,也会影响肺部收缩,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扩张。

——《静坐与修道》

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是由南师子女、社会贤达、众多弟子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求真、求实、求信的理念,与社会大众共同分享南怀瑾先生的智慧。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绝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更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