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区域经济密度连年位列全市第一,各类高能级资源在这里集聚。过去一年,黄浦区委、区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法治黄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黄浦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基石。
2025年1月20日,《解放日报》外滩专版四个整版聚焦黄浦区法治建设成果,分别从“黄浦:打造法律服务业发展高地”“法律服务,‘零距离’送到企业身边”“让每个人在执法决定中感受公平正义”“法治保障送进社区,为基层干部赋能”四个专题,向广大读者介绍黄浦区2024年在法律服务行业建设、法治助力企业发展、提升行政执法监督实效、强化基层法治建设等工作领域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今天,“浦江法韵”微信公众号刊发:“黄浦:打造法律服务业发展高地”。
黄浦区已形成“外滩金融集聚带”和“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双带驱动,“涉外法务集聚点”“律师文化起源点”和“一江一河沿线”贯穿“两点一线”的生态格局。
去年底,黄浦区出台了《黄浦区关于优化和加强投资促进工作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意在从顶层设计上为法律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供给。
黄浦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服务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上海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持续做强法律服务品牌,推动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黄浦区法律服务集聚高、涉外法律服务强、法治文化底蕴深,有能力、有义务在推动法律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目前,黄浦区现有内资律师事务所143家,律师2800余名,外资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20余家、公证机构3家、社会调解组织6家、仲裁机构1家。2022年,黄浦区提出打造“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并将其纳入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一江一河沿线”法律服务高地建设范畴。
近年来,黄浦区通过搭建“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外滩法治汇”等平台,发布人才引育政策,实施高端法律服务资源“迁、引、培、聚”行动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在全国或本市有影响力的优质法律服务机构和高端法律人才。如今,黄浦区已形成“外滩金融集聚带”和“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双带驱动,“涉外法务集聚点”“律师文化起源点”和“一江一河沿线”贯穿“两点一线”的生态格局。其中,在“一江一河沿线”更是聚集了黄浦区三分之一的综合性规模大所和专业化精品所,以及上海市金融法院、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集群效应已在黄浦区初步成形。
《实施办法》提出:不断推动产业功能集聚、提升梯度发展能级;推动行业发展创新、有效增强发展动能;协同优化产业生态、扩大行业辐射影响;集聚培育优秀人才、共建交流兴业高地,通过聚链赋能、创新添智、人才筑基,提升法律服务业的发展势能。
以最实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法治服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与企业接触中发现,中小微企业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务人员,但他们的法律服务需求旺盛且问题多样。”黄浦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24年11月26日,在区司法局、区商务委推动下,黄浦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公益律师团”与黄浦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功签约。这是黄浦区推动法治服务企业的一项创新举措。
“此前,区司法局发布‘涉企法治服务清单’,内容涵盖法律服务、法治宣传与争议化解三大类共7个单项,受到很多企业欢迎。”黄浦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黄浦区经济高度发达,企业数量密集。区司法局收集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业务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编制出“涉企法治服务清单”。
仅有“服务清单”还是不够的。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律师万美是“公益律师团”的一员,她发现:“中小微企业的法律问题,有的并不能完全通过‘清单’来解答,有的需要律师现场解答,还有些问题,律师在现场也解答不了,要带回律所研究后再答复。”
这就是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公益律师团”与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签约的初衷:以最实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法治服务。
黄浦区司法局积极整合律所、楼宇业主、物业等资源,推动法治服务进楼宇、园区,创设“外滩楼宇法律服务中心”、“打浦楼宇公共法律服务站”、南东“零距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点等,同时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区政务中心、区域内各公证处、企业园区设置涉企服务点,实现“阵地融合”。在科学布站同时,区司法局组建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公益律师团”,进驻站点值班,聚焦企业管理、劳动人事、知识产权、税务管理和争议解决等领域,为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
黄浦区涉外经济发达,已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投资兴业。区司法局发布“涉企法治服务清单”还分为中英文对照,以更好地满足涉外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
为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输出优秀法律供给,为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务人才在上海执业营造良好环境
上海正着力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通过持续创新实践,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全新“生态港”,为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输出优秀法律供给,为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务人才在上海执业营造良好环境。
做好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黄浦区聚集了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20余家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律所,近年来,大力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力度。
2024年9月,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上海律协国际法专委会委员耿甜甜律师,与其他18位来自黄浦区律所的青年律师,奔赴新加坡,参加了“黄浦·新加坡国际法律服务事务研修班”。
19位青年律师走进新加坡的政府部门、法院、律所和企业,了解了新加坡的司法体系、税务体系和律所运作,学习了新加坡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等业务领域的经验,与新加坡本地同行进行了密切交流。“短短两周时间,收获颇多。不仅开拓了我们上海律师的国际化视野,也提升了应对国际法律事务挑战的能力。”耿甜甜说。
“黄浦·新加坡国际法律服务事务研修班”是黄浦区去年推出的培育涉外法律人才项目之一。此前,黄浦区已组织青年律师赴美国和中国香港开展培训交流,并举办“黄浦区青年律师涉外法律人才训练营”,通过邀请资深涉外律师及专家学者专题授课、组织参观学习上海数据交易所、开展模拟仲裁等方式,致力于提升黄浦区青年律师的涉外业务能力,梯队化储备涉外法律服务人才。
黄浦区还通过建立涉外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研讨交流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能力,鼓励、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税务等高端涉外法律服务领域拓展和延伸。
“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国际法律人在黄浦‘登岸’,和一大批优秀的国内法律人一起为上海涉外法治建设贡献力量。”黄浦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基石
过去一年,黄浦区委、区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法治黄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黄浦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基石。
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法治思想学习贯彻。黄浦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纳入全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暨浦江法治讲坛,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对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推动了法治思想在黄浦区的深入贯彻。同时,黄浦区将法治思想融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多次专题培训班和考试,提升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深化依法行政,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黄浦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制定多项实施细则,强化条块协同,加强对基层综合执法工作的统筹指导,以确保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场办结事项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实施告知承诺制和“信用+承诺”等极简审批模式,极大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性。此外,黄浦区还拓展了“一业一证”改革,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构建了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区政府构建政府法律事务管理新模式,发布多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细化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流程。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定期开展文件的评估与清理工作,以确保决策过程的合法性、公开性和透明度。
提升司法质效,增强司法权威。黄浦区法院完善繁简分流审判机制,与多家单位签署合作保护备忘录,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坚持“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针对审理问题制发司法建议,促进类案有效解决。区检察院深耕行政检察监督,办理监督案件,提出纠正意见并获采纳,与区法院协作破解“执行难”。精准开展公益诉讼,创新生态损害赔偿司法确认机制,探索新领域案件。区公安分局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优化“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完善案管机制,提升执法水平。
构建法治社会,提升法治意识。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黄浦区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类普法活动。通过加强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宣传、支持举办高中生法治辩论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法治文化宣传效果。同时,黄浦区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精准普法,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升多元法律服务效能,拓展公证业务空间,开展公证行业减证增速便民活动。黄浦区还建立推广常态化“法治体检”,优化企业法律服务指导,编制推广《黄浦区司法局涉企法治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布局,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深化“三所联动”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部署值班律师、人民调解员等措施,保障派出所纠纷调解室需求。
未来,黄浦区将继续全面推进法治黄浦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开创法治建设新篇章。
来源:解放日报记者唐烨
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