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平顶山高新区“签约一批”项目4个,总投资9.15亿元;“开工一批”项目5个,总投资4.7亿元。一季度新增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入库项目60余个。这些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项目,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点燃了“强引擎”,为实现“开门红”提供了坚实支撑。
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孙国权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理念,精准把握政策红利,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以政策引领、以政策护航、用政策赋能,以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不断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在审批服务、要素保障、进展调度、问题协调等方面靠前发力、持续用力,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创新服务,优化环境,打通企业办事“最后一公里”。为助力重点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该区坚持各部门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持续完善提升“0+N”帮代办“项目管家”服务机制,构建起15分钟政务服务圈,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企业办事‘零跑腿’、部门‘N’次上门服务”,通过从简从快、告知上门、限时办结、容缺受理“四项”举措,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跑腿次数,提高办事效率。通过事项梳理,实现投资建设项目备案“不见面”最优流程审批。项目手续办理推行三重帮代办,即:拿地项目签订协议后,配备专职帮代办员;招商主体单位确定项目跟办员;审批部门明确业务审批专员指导办理。截至目前,召开手续办理推进专题会30余次,组织联合踏勘22次,并联审批18次,为63个项目提供审批及代办服务。
聚焦企业,精准施策,打造高质量发展“软环境”。为使“每年至少办成100件为企业服务的实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该区通过“一个行动方案,十个部门落实,办好百件实事,进行千企评议”为重要抓手,实行领导包抓联系制度和专班推进机制,领导干部以上率下,雷厉风行抓落实。11个涉企业行政审批部门一把手亲自挂帅,建立《平顶山高新区为企业办成至少100件实事清单》,针对企业用地、用能、要素保障、手续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逐个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高新区还开设企业诉求专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企业诉求“一键提、接诉即办”。高新区通过“个十百千”行动,组织9名班子成员、12个职能部门选派100余名干部,挂点服务2700家企业,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68项。
强化谋划,滚动接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平顶山市海湾水务有限公司在办理贷款时,高新区政务大厅提供延时服务,确保企业当天完成审批程序,帮助企业顺利获批2亿元贷款。企业负责人感慨道:“高新区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服务态度和过硬作风,让我们倍感温暖。”
高新区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常态化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且具有战略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形成“谋划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接续机制。截至目前,该区拥有平顶山市区33%的规上工业企业,42%的专精特新企业,52%的高新技术企业,5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总量达24家,居全市之首;成功创建绿色工厂5家,智能工厂(车间)5家;5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平芝高压公司先后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绿色工厂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库柏爱迪生获批省级质量标杆企业;易成新材料公司获批“河南省碳化硅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
“在当前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将锚定‘四高四争先’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同心耕好‘责任地’,携手下好‘一盘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经济‘开门红、全年红’提供强力支撑,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孙国权说。(来源:平顶山高新区管委会 作者:石艳蕾)